从“永恒的象征”到“山川悠远”

    不过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恰恰是这个看似巧妙的切入口,成了西方艺术史家的批评对象。在美国科学院学刊《莱奥那多》上的书评者认为,苏立文的著作“可能唯一的缺陷是和它的书名(取自华兹华斯的诗句)有关。当中国山水画很纠葛地和其他文化中的山水艺术一样充满象征性时,我们不能不想到像西方艺术中同样的象征概念。的确,在做这类综述时,我们无法深究美学或哲学的意蕴,但是,当作者在讨论中时常回溯到西方的批评家和艺术家———从罗斯金到波洛克———‘永恒的象征’对于理解(中国山水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无所助益了。”

    如果说这一书评重在指出苏立文书名忽视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特性的话,那么,在此之前贡布里希在伦敦《泰晤士报》上的书评则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和华兹华斯“永恒的象征”诗意的内在差异,可谓鞭辟入里。贡氏引述了《序曲》第六章624行到639行原文,说明华兹华斯的本意———“觉得全能的上帝有压倒一切的威力,他敬畏造物主”。他发难说:“中国画家也有这种敬畏感吗?难道我们不可以说是他们自己创造或至少再创造了这些永恒的象征符号吗?”随后,贡氏引达·芬奇的画论,来重新解读中国山水画:“我们可能更多地不是想到华兹华斯的诗作,而是莱奥纳多《比较》中‘画家是人间万物之主’那一章。”笔锋一转,他对苏立文选择的关键词语义,提出了否证:“也许这个观念和下面的看法并不矛盾,即画家是创造瞬间的而非永恒的象征符号。”

    说到这里,我们对待“有什么新意”的质疑,知道有不同的语境。苏立文把1974年牛津大学斯莱德讲座改写为专著,用“永恒的象征”作为书名,虽说是权宜之计,但却是行之有效的。这部面向公众的专题通史读物,尽管和他的山水画史专著相比,没有西方汉学所要求的“新意”,但其实际完成的目标,却已经标新立异、开风气之先了:一方面体现西方汉学和中国艺术史的当代成果,将他和同辈人在山水画史研究上的突破,做高屋建瓴的综述,另一方面遵循斯莱德讲座的宗旨———它和世界上多数一流学术讲座的听众对象不同———是增进公众理解艺术的热情,这从罗斯金到克拉克,一脉相承,用艺术欣赏来形成社会的共识。苏立文在罗斯金和中国人的理念之间建立联系,但克拉克的斯莱德讲座题目《山水进入艺术》似乎为三十年后苏立文的主题埋下伏笔,其开篇讨论的就是“象征符号的风景”。为此,苏立文要用尽可能少的人名和事项,向世人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的历史长卷。概言之,他尝试了一种新的语言———思维框架结构,激发英语世界的读者对中国山水画艺术产生积极的共鸣。

    “山川悠远”的丰富内涵

    前面提到,中国历史上谈论山水艺术的文献不绝如缕。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我们来看《山川悠远》译著修订本有何新意。

    苏立文1987年5月的中译本序给出三点理由:1,如何在西方普及中国画知识;2,纪念罗斯金,其理念与中国人的思想非常相近;3,非考据式的概述方法,说明这部书为什么值得出中译本。他同时给译者留有一项空缺,那就是在中文的中国山水画史专题的最新论著列出一二,供国内读者比较参考。当时大陆能见到的日本和港台学者的论述不全,结果,从傅抱石1960年出版《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之后,这方面的综述,寥寥无几。虽然从译著完稿到出版,中间耽搁了一段时间,但苏老著作译本的问世,其新意不言而喻,尤其是包括了20世纪的内容。

    然而,时过境迁。“填补空白”已不是出版《山川悠远》译著修订本的新意所在,因为从1988年以后,中文读者可以看到相关的著作和论文,从数量和质量上,颇有可观者。譬如,台湾大学石守谦教授2010年的《山水之史———由画家与观众互动角度考察中国山水画至13世纪的发展》的专论与牛津大学柯律格教授在《中国艺术》(2007年修订版)以及2012年的梅隆讲座《中国绘画及其观众》在叙述角度上暗合,都把中国画的接受者作为新的关注对象。所以苏立文给出的三点理由,在急剧变化的学术情境中,需要随之更新,以使新一代的读者能从《山川悠远》的叙述中获得更多的灵感。

    我以为还有三点理由值得重视。首先,这次译著修订本,沿用了“山川悠远”的主标题,但它的出典及其引发的问题与“永恒的象征”的出典及其引发的问题,异曲同工,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我翻译苏立文的《永恒的象征》一书,要感谢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在1980年代初,选苏老此书作为我翻译实践的第一步。我写的书评刊出后,开始和苏老通函,第一封信还请德国留学生林山石帮我润色。因为能和西方中国美术界的著名学者直接交流,我感到十分兴奋。我1986年至1987年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学,回国途中曾去苏老家当面请益,让我大开眼界———大凡我有不清楚的地方,苏老直接把原句划掉重写,以便于我中文表达。部分段落,他特意为中译本重写。不但同意将原书版权授于福建美术出版社刊行中译本,而且更重要的是,苏老夫妇建议以《山川悠远》作为译著主标题,用一个关键词转换了中文的阅读语境。个中的玄机,我直到这次修订译著,才恍然大悟。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