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前言

    亨利希·曼(1871—1950),20世纪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德国吕贝克一望族家庭,是德国另一位大文豪、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胞兄。亨利希·曼14岁起先后在德累斯顿一家书店和柏林的费希尔出版社工作,后在柏林、慕尼黑的大学学习,其间开始尝试美术和文学创作,发表了许多观感、随笔和小说。1893年至1898年他旅居意大利,这一经历极大地丰富了这位年轻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创作了一系列以意大利为背景的作品,并于1909年完成了他早期的巅峰之作《小城》。

    20世纪初由于战乱和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兴起的社会批判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颇有声势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亨利希·曼与其胞弟托马斯。曼(1875—1955)的创作正体现这一趋势:反映时代问题的深刻性和文学的强烈个性化,从而繁荣了20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使德国现代文学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托马斯·曼1897年在意大利着手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之一,这一巨大成功文学史认为“要归功于亨利希·曼培育了他的文学爱好”。有文学史书籍称:“托氏兄弟俩是20世纪德国文坛一对璀璨的双子星。”

    《小城》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生在意大利一个小城的故事:一歌剧团应律师贝洛蒂之邀,时隔48年后第一次来访演出,这让全城居民翘首以待,急盼观看。但此事进展却不如人意,就演出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代表民主势力的律师一方主张演出,认为它会给小城带来生气和商机;代表守旧势力的唐·塔代奥神父一派则反对演出,认为它会败坏城市的风气和道德。之后也的确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小城的男性公民追求剧团的女歌唱家,剧团里的男高音则对全城最漂亮的姑娘一见钟情,最主要的是小城平时隐藏着的矛盾借此时机都充分暴露了出来……结果支持演出的势力占上风。演出当晚,唐·塔代奥神父指使教堂仆役敲响大钟,以达到破坏演出的目的,贝洛蒂律师则派武装力量前去阻止,于是剧场里两派民众发生了争吵和斗殴,场面十分混乱;事后,剧团住地又突发火灾,情势十分蹊跷。在做礼拜时,唐·塔代奥被女演员伊塔利阿的言行所感动,承认自己出于嫉妒而放了火,认识到两派争斗导致小城混乱是自己的过错,为此表示了忏悔,并决定与对立派和解,呼吁市民保持和平。形势的突变使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四周后剧团也顺利地离开了小城

    《小城》所描写的实际上不是个别的人,而是民主这一集体,作者本人解释这个作品时说:“在这里响彻的乃是高尚的民主之歌。”小说最后双方的和解并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爱和谅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也希望通过爱和谅解来调和人际关系的对立,解决世上的一切矛盾和纷争。其次,小说通过民主的进步势力和保守的反动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意大利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态,第一次预见性地指出了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乃至在欧洲崛起的可能性。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有近百位之多,均是各阶层的代表,他们形象各异,性格迥然,栩栩如生,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意大利整个社会的人文历史和市井面貌。作者在行文风格和艺术特点上,善于运用讽刺的笔调来刻画人与事,进而达到深刻的揭露;同时广泛使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形特征淋漓尽致地展露在读者面前。 

    亨利希·曼一生经历了德国的君主政体、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和二战结束后初期的重大历史阶段,在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55篇中、短篇小说,11部剧本和大量的政论、散文。《小城》的出版使他的早期作品达到了巅峰,其胞弟托马斯·曼说:“《小城》是长兄早期的最佳作品。”作家本人也认为:“《小城》是我旅居意大利最成熟、最精美的成果。” 

    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亨利希·曼的小说主题大都是披露世俗社会的种种丑恶,抨击德国社会的专制。他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无畏的民主斗士和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前几天,他同爱因斯坦等社会名流联合呼吁:反对即将当政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法西斯分子因此焚烧他的著作,并开除他的国籍,他不得不流亡国外,之后他成为了流亡国外的德国反法西斯作家的领袖。 

    1949年亨利希·曼被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主席,正当他准备回国上任时,不料突患重病,于1950年3月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1961年3月25日,按照他本人生前的遗愿,人们将他的遗骸从美国迁回祖国时,成千上万的市民走上街头迎接,并参加他的迁葬仪式,显示了德国民众对他的无限热爱。 

    现在,我们将《小城》介绍给读者,旨在让中国读者了解20世纪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和亨利希·曼这位德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保持原著的特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大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