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斯特罗姆在中国

    近年欧洲和瑞典最具知名度的诗人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也译作特兰斯特罗默、特朗斯特吕姆)3月26日逝世,引来新闻和自媒体两个层面的关注。

    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出生于文化人家庭(父亲是记者,母亲是教师),大学时学的是心理学,毕业后一度留校从事研究,后来转到青少年拘留所做心理专家。特朗斯特罗姆是个薄产型作者,终其一生,只写200首左右的诗(这可能也是他一度迟迟得不到诺奖表彰的原因,作品量太少了。他和波兰的申博尔斯卡,是诺奖有史以来作品量最少的获奖者)。

    诗人的第一部诗集《17首诗》出版于23岁,诗风内敛,富有冥思性,多用修辞和意象,这种风格伴随他终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姿。他也是瑞典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著名的诗人,诗名超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辐射到了西欧和中国,并和美国的重要诗人罗伯特·伯莱结为知交。

    特朗斯特罗姆的声望在进入21世纪达到了顶点。他和法国的伊夫·博纳富瓦,曾被视为世界文化进入后现代时段后,欧洲最后的两位现代主义诗歌宗师。作品被译成50多种语言。他的诗从早期到晚期水准一直比较稳定,早期的成名作《果戈理》因其内含的生命力与凌厉之气,几乎是他一生中最引人惊叹的作品,但这不代表其后来的创作乏力,譬如——

    《很多脚步》

    圣像仰放在土地上

    而土地再次

    被车轮和鞋子,被成千上万的脚步,

    被一万个怀疑者的沉重脚步重重践踏。

    我在梦中步入下面的一个发光的地下池塘,

    一篇汹涌的连祷文。

    多么敏锐的渴望!多么愚蠢的希望!

    一百万个怀疑者践踏在我上面。

    (收于1983年诗集《疯狂的市场》,董继平译)

    《隆冬》
    
    一道蓝色光泽

    从我的衣服上射出,

    隆冬。

    发出刺耳声的冰之手鼓。

    我闭上眼睛。

    有一个无声的世界

    有一道裂缝

    死去的人们在那里

    被偷运过边界。

    (收于1996年诗集《悲哀的贡多拉》,董继平译)

    前后期创作水准稳定,历来是一流诗人的标志。这种表现,在“现代主义盛景不再”的当今欧洲诗歌里并不多见。

    中文译者最多的瑞典诗人

    特朗斯特罗姆作品的中文译本最多,远超过他的三位文豪前辈——斯特林堡、拉格奎斯特、拉格洛芙,这其实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因素在起作用。

    中国诗人从“朦胧诗”一代作者开始,旅居海外或是有过访问经历的人渐多,且后来的诗人大多经历过正规的大学教育,诗歌界用外语阅读诗歌、翻译诗歌的能力比照以往,有了小范围的提升,诗人从事诗歌翻译的现象渐成规模。而特朗斯特罗姆,因为其独特的意象诗写法,与“朦胧诗”一代所引发的汉语新诗意象美学阅读口味的亲近,以及中国文学界近二十年的现代主义情结、诺贝尔奖情结这些大的背景性元素,而成为中文翻译者最易青睐的诗人。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