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这个活动系列是世纪文景组织的,以夏夜读书会的形式,在北京第一场之后,可能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还会有几场类似的读书活动,也请大家关注。
今天我们这个活动的嘉宾,大家也非常熟悉,主讲人,戴锦华老师,我的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俄亥俄州立大学客座兼职教授等等。
我是魏然,我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今天对我来说,这个话题非常有吸引力,因为我是做拉美研究的,但是对戴老师来说可能会有别的阅读理由,所以今天这个讨论,我想先从戴老师个人来介绍她阅读波拉尼奥这样一位作家,尤其是对这几部新出版的作品的感受。
戴锦华:大家晚上好,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小说读者。我自己从童年时代到今天,不看小说就活不下去,读书读了一辈子以后,有一个很大的悲哀,很难读到再一次触动你心灵的书,《2666》是这样一本,从一开始我就喜欢,但是我没有想到越读越不可自拔,越读越迷恋,读到最后一部的时候,开始控制每天读的页数,因为怕读完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深深知道这样一本好的小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遇到,由于《2666》,我才开始关注波拉尼奥,因为我先读的《2666》,所以后面的波拉尼奥所写的小说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巨大的震撼,如果大家从现在开始读波拉尼奥,我建议你们按照他的西语出版顺序去读,这样你们每一本都是一次惊喜。每一次都是一次非常美丽的遭遇。我是以一个小说的资深读者的身份来到这的。
魏然:戴老师刚才提到阅读经验,对于我来说,因为我不是一个常规读者,我会一直读新出版的所有西语文学的图书,当然总量并不多,一段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个阅读,我记得在北大的二楼隐蔽的文学院,当时我们叫小说阅览室,西语文学就一个书架,十年扩展两个书架,其中还包括大卷本的文学史之类的,始终量不是很大,但是波拉尼奥其实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体验,非常意外的一件事情,很多人在谈论的时候,说出了一个波拉尼奥,智利人,那个时候才关注,竟然有这么一个当代的拉美作家。我们有一个短片,这个短片是国外电视台和大学教育机构做的,目前有英文字幕的不是特别多。碰巧这个有英文字幕。叫做《注视批判的目光》,我们可以先看看他的自我陈述。这个小说我读的时候觉得波拉尼奥确实干过很多底层工作,他说我自己干了很多底层工作,但是我是个穷人,最后没有成为一个为穷人写作的人。后面有一个对他家世的介绍。
我不知道之前的活动是不是已经讲述过他大概的生平,他是智利人,然后很早就跟父亲到墨西哥生活,他经过几次重大的严肃的历史悲剧事件,一个是1968年的文化广场事件,墨西哥政府在奥运会之前的全面清场,清洗学生运动,他是这个悲剧的见证者。前两天看智利电影——《智利说不》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因为里面扮演主人公的是墨西哥演员,晚上有人用石头砸这个窗子,肯定是军政府雇佣的杀手,他当时惊醒后起来,发现他的前胸写着墨西哥,然后他转到窗边去看的时候,后面一个背影,写着“68”,他很可能是借电影的角色,再次呼唤人们回忆起历史的悲剧。波拉尼奥经历了这个历史悲剧。在短片里他也谈到,他在1973年军事政变发生前,重返智利,加入到阿连德左翼的进程中,和很多拉美其他地方的青年一样,之后经历了1973年911,另一个不怎么被历史说到的911事件,之后被关押过6到8天左右,他成功逃脱,后来又回到墨西哥。长时间无法以作家这个职业维持他的生活。戴老师在读这个书的时候,您怎么看待这样一代人的身份,对于您理解他这个作品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