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索尼公司生产出第一台录像机时,要卖到2000 万日元(相当于当时的55000 美元),否则就无利可图,所以只有专业公司才能使用它。索尼创始人想把它变成普通人都能用的东西。怎么实现呢?就是降低成本。盛田昭夫要求生产出价格200 万日元(5500 美元)的录像机。但成本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的时候,他又要求生产出20 万日元(550 美元)的产品。最后,他们做到了,家庭录像机普及开来。把价格降低到原来的1% ,这就是盛田昭夫的想法。
刮胡刀很早就有了,但100 年前人们使用的刮胡刀都是折叠式的,价格高,用起来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推销员出身的吉列想到应该生产这样的刮胡刀,刮起来既舒服,成本又很低,而且用一次后就可以扔掉。他找技术专家咨询,都认为不可能,但他努力十几年做到了。现在吉列公司仍然是刮胡刀市场的主导者。
100年前,没有人想到汽车应该是普通人消费的产品。可福特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让汽车变成大部分人使用的东西。所以他引入汽车生产线,生产出廉价的T 型车,不仅改造了汽车业,而且改造了整个制造业。
史密斯创办联邦快递公司时的想法是:任何一个东西能不能今天交给你,明天就送到对方手里?当时的邮政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他的想法从技术上不太可能,所以他在耶鲁读书时候的那篇课程论文,老师只给他打了C,就是刚及格的分数。然而就是这个论文里的想法,后来变成了联邦快递公司。
40年前,没有人想到每个家庭和每张办公桌上都会有一台计算机,只有比尔· 盖茨想到了,他才创造了软件产业。
我们还可以举许多这样的例子,包括国内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奇虎360 等很多优秀的公司。我要说的核心观点是,创新就是一个想法而已,问题是,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个想法变成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东西?
从套利到创新
企业家一定要赚钱,不赚钱就不是企业家。但企业家做的是具有很大使命感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创新型的企业家比套利型的企业家快乐得多,因为他为改变这个世界所做的贡献更大。
做到这一点,你要有敏锐的嗅觉,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你对未来的判断很重要。凡是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看未来看得比较远、比较准的。现在市场上畅销的新产品,是30 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同样可以说,今天根本不敢想的东西,恰恰可能变成20 年以后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这就是企业家要想的问题。
用我前面讲的框架看,过去30 年中国企业家做的主要是套利和模仿。未来套利模式不会像以前那么奏效,因为套利空间越来越少,投机倒把的空间越来越少,模仿空间也越来越少。未来只能靠创新,创造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新的技术。这就是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挑战。
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
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与中国的经济转型有关。下面,我对未来增长做一个基本的判断。第一个判断是,中国经过35 年高速增长之后,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会有一个趋势性的向下调整;第二个判断是,中国经济经过过去5 年的强刺激政策后,未来几年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可能是危机。为什么中国GDP 增长率会往下降?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模仿和套利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这就是后发优势。今天中国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很少是我们自己原创的。而任何西方产生的技术、产品,只要拿过来“山寨”一下,就可以在中国找到市场,就可以赚钱。过去30 年我们走过了西方200 年走的道路。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人家在前边你在后边,人家在修路你在走路,所以我们的经济可以说是寄生性经济,寄生在西方市场经济所发展起来的技术、管理基础之上。但随着西方积累的技术逐渐被利用,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后发优势也越来越小,这意味着我们的进步会越来越慢。
2009 年之后,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行强刺激的宏观经济政策,给我们惹来一身病。特别是由政府主导、国有企业主导的投资,靠大量贷款支持的经济增长,是没有办法持续的。企业家应该认识这一点:我们生产的任何一个东西,最后都是由消费者付款的。也许你生产的只是一个螺丝钉,但是安上螺丝钉的那个商品如果没有人付款,最后螺丝钉也不会卖出去,你就会亏损。2009 年后中国为刺激经济所作的投资,大部分是为了当年的GDP 而由信贷支撑的,而不是为了消费者创造价值、为了未来价值增长、财富增长投资,这个模式是没有办法持续的。几十年前哈耶克就打了一个比喻-靠信贷维持增长就像抓住老虎的尾巴,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老虎尾巴放开,这时候老虎反过来把我们吃掉;第二种是我们紧紧抓住老虎尾巴,跟着老虎跑,直到最后被累死。我们今天就处于这样一个状态。我理解,2013 年6 月份政府认识到不能继续靠信贷刺激经济持续增长,所以想稍微放开老虎的尾巴,结果就闹起了“钱荒”,只好又赶紧重新抓起老虎尾巴。但这个老虎尾巴还能抓多久?我觉得时间非常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