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幕后推手

    不过,莫洛托夫以上所述把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同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内容搅混了。

  1920年底到1921年初,俄共内部就工会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由于观点主张不同,一时党内派别林立,出现十来个小派别组织。如托洛茨基派、柯伦泰等领导的“工人反对派”、萨普龙诺夫等领导的“民主集中派”、布哈林为首的“缓冲派”等等,连列宁也组织了“十人纲领派”来维护自己的观点。在此“十人纲领”上签名的有列宁、谢尔盖耶夫、季诺维也夫、加里宁、加米涅夫、彼得罗夫斯基、斯大林、托姆斯基、鲁祖塔克、洛佐夫斯基等十人。列宁多次发表讲话,捍卫“十人纲领”,为使自己的纲领能在俄共十大通过,列宁召开“十人纲领”的拥护者开会,是可能的。莫洛托夫所说的十人会议,应当是俄共十大上的事,而不是十一大上的事。时过境迁,他显然把两次代表大会搅混了,这种情况在口述历史中是常有的事。

  俄共十大后来通过一个党的统一的决议,禁止任何派别组织和派别活动,这以后党内各派解散。因此,在俄共十一大上不可能有如莫洛托夫所说的明目张胆的十人派别会议的。

  列宁在派别活动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1922年10月中央全会通过放松外贸垄断的决议,列宁没有出席全会,他得知这一决定后,表示不赞同决定,要求暂缓执行,留待下次全会再议。这以后列宁频繁地同各中央委员谈话,甚至同非中央委员通信。因为这是串联反对中央的决定,因此1922年12月12日列宁写给非中央委员、但赞同列宁主张的弗鲁姆金和斯托莫尼亚科夫的信中说,“由于病情恶化,我不得不放弃出席全会。我完全意识到,在同你们的关系上我是多么尴尬,甚至比尴尬还要糟糕,但我反正无法做得像样一点。”他这里说的“尴尬”,指的就是同非中央委员串联,反对中央全会的决定,或者说,改变中央全会的决定。从这封内部通信中列宁的用语就可以看出,列宁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的谨慎,也可以判断,在俄共十一大上列宁不可能召开派别组织的会议来商讨和控制未来的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在俄共十一大上列宁没有需要捍卫的特殊主张。

  是列宁推荐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吗?

  对是谁推荐斯大林当任总书记的,历来有不同说法。除了所谓列宁推荐说之外,中央全会参加者托洛茨基在《我的生平》(1929年)中认为:“斯大林正是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由季诺维也夫推荐,违背列宁的意愿而被任命为总书记的。”托洛茨基还说,谁也没有赋予这次选举以特殊意义。“在列宁生前这是个技术性的职务,不具有政治性质。”托洛茨基说这话的时候是1929年,显然要比半个多世纪后莫洛托夫的回忆可靠一些。

  历史学家梅德韦杰夫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是列宁建议在我们党设立总书记这一职位的,尤其是,是列宁推荐斯大林担任此职的。大家知道的是,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后立即召开的中央全会是列·加米涅夫主持的(在全会开幕时)。许多老布尔什维克见证说,就是他建议选举斯大林为中央书记的。”

  苏联军史专家沃尔科戈诺夫是苏联时期少数能够看到党内机密档案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在《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中对这段历史讲了自己的看法。原先中央只有责任书记一职,是谁要把责任书记升格为总书记的呢?沃尔科戈诺夫认为,“根据现有材料,这个建议是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提出的。”为把“自己人”斯大林送上这个宝座,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在幕后做了大量工作。“说穿了,加米涅夫是想使中央机关的领导人成为‘自己的’人。当时他和斯大林的关系十分融洽。未来的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曾经担任列宁在人民委员会里的副手的加米涅夫的特殊地位。当时他的地位确实要比党内别的人来得高。有许多间接证据表明,加米涅夫竭力让斯大林担任新设立的职务,斯大林显然是知情和同意的。斯大林喜欢做机关工作,他比别人先感到这种工作能提供种种机会。”(137页)

  根据现在看到的资料,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经过大体如下:

  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之前,1922年3月25日曾经召开过一次中央全会,为大会做准备。就在这次全会上,决定任命斯大林自1922年4月1日起任总书记。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违背程序的,是第十次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事先替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作出人事安排的决定!

  那么列宁的态度呢?列宁因病休养请假,没有参加这次全会。据记载,1922年3月6日,列宁去莫斯科省特洛伊茨科耶-雷科沃村附近的科尔津基诺休假,3月25日才返回莫斯科。所以,列宁没有参加25日召开的中央全会。这就是说,列宁没有参加决定斯大林担任总书记职位的中央全会。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