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某一天,译文君跟我说,你写一篇编辑手记吧,说说新井一二三系列第8本《123成人式》和第9本《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封面风格为啥要改。我回答说:“这有什么好说的,审美疲累呗。”我这个人一向的原则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编辑嘛,做出一本别人看着觉得不错,自己看着觉得美滋滋的书,就很开心了,为啥一定要告诉别人这书我是怎么把它折腾出来的呢?
过了一段时间译文君看我一直没有动静,又好(wei)言(bi)相(li)劝(you):“你怎么能这么懒呢?懒死你算了。”“你快点写吧,说不定还能挣点稿费喝杯咖啡什么的。”骗谁?谁见过编辑手记有稿费的?
这两天,《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的势头不错,先是百道网2月好书榜榜上有名;接着是上了时尚廊2月销售排行榜前10;然后是三联韬奋书店2月文学区销售排行榜第7。各种利好消息陆续传来,像给我打了一针鸡血似的。这不,当下已经半夜11:30了,而我居然在奋笔疾书。牺牲打游戏的时间写编辑手记什么的,我真想好好表扬下自己啊。
封面
先从为什么要换封面说起好了。新井一二三书系的策划人不是我,是我们的主任帅哥张吉人,我接手时,已经出版了5本。那时我刚进译文社,领导把第6本《我和阅读谈恋爱》和第7本《东京迷上车》交给我做。本着新人做人做事要低调的原则,我觉得沿着领导已经走出的康庄大道继续走下去也挺好,你要知道《独立,从一个人开始旅行》两年时间已经7刷了。但我内心实在是想要吐槽的,这本和这本和这本和这本长得这么像,读者真的不会搞混吗?!
等到做第8、第9本时,我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也混熟了,胆也肥了,敢于有自己的想法了。我先去跟负责媒体宣传的同事交流,得到支持;再转战负责渠道的同志,得到支持;有了众人的支持,我欢快地跑去找主任说:“领导,我们换个封面风格吧。”领导果然是好同志啊,果断同意我的想法,允许我推翻他既定的方向。不过,真正要追究改风格的动力,也许只是因为,我再也找不到合适放在封面中间的图?捂嘴。
书名
再来说说书名吧。简体版和台版的书名是不一样的。台版书名叫《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读日文——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不知道这个书名在台湾读者中反响如何,但我和我的同事们都觉得这像一本日语工具书的书名,而不是一个文化读物的书名,很容易误导读者。在我左挠墙右挠墙也没想出个好书名的时候,帅哥领导回复我的邮件了,留下十二个大字:“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当时我的脑内排比是这样的:把台版的副书名拿来作主书名?你确定?!而且书名这么长真的可以吗?!12个字啊,有人记得住吗?!……两分钟后,我同意了。因为我想不到比这更好的书名,orz。事实证明,还不错?
扉页
然后请大家打开书,翻到扉页面,通常这都是留给作者签名的地方。与前8本书都是空白扉页很不同的地方是,这里印了新井一二三的题词。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新井一二三老师是用中文写作的,所以我像编辑一本原创书一样开始编辑本书稿,根本忘记了这个书是有原版样书的。编辑到中途,有了疑惑需要解疑,我去找主任借工作样书。一翻开,我被震惊到了,为什么工作样书上会有作者亲!笔!签!名!& 私!人!印!章!太过分了!!!我要私吞掉这本书!以及,快发微博炫耀一下!(我是不炫耀会死星人。)炫耀完毕,我很有良心地决定造福读者,写信给新井老师取得授权后,把它印在了扉页。不要问我为什么红色的印章变成了黑色,一切请从成本(定价)出发考虑问题,谢谢!
封底
序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的序跟台版是不同的,是新井老师针对大陆读者重新写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直接沿用台版的序,但这本的台版序没法直接用,因为新井老师花了很多篇幅描述了日语在台湾的使用状况。直接放弃序言or请老师重新写?我选择了比较麻烦的做法,恳请新井老师为简体版再写一篇序。新井老师人很nice,动作也很快,一个多礼拜的时间稿件就来了。而且她非常好地概括了这本书的精华所在,这让我在做封面文案时不知道省了多少心力。新井老师,你真棒,各种意义上!
版式
这个为啥也要单独拿出来说说呢?因为这书有日语假名与日本汉字啊。怎么处理好中文汉字、日语汉字、日语假名的关系是一件挺头痛的事情。考虑到行间距的问题,我最初是想把三者这么处理“中文汉字(日文汉字,假名)”,不好看。于是就换成了现在的中文汉字在外,括号里日文汉字在上,假名在下的做法。这其实也有牺牲的,行间距一到有假名的地方就会加宽一点点,不那么整齐。不过相对而言,我更能接受这个瑕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