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书(葉書 はがき hagaki)”是日文明信片的意思。为什么叫“叶书”呢?据说,在古代印度,人们在一种叫“贝多罗”的树叶后面写了佛经。那是一种椰子树,只在热带、亚热带繁殖。在温带日本,则有大叶冬青树,亦能在叶子后面写字,因此日本人学印度人,称之为“多罗叶”。传说,十六世纪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就是在这种树叶后面写字,彼此通信的。 如今在日本,许多寺庙和邮政局都在门外或院子里种着“多罗叶”树,不知谁起的外号叫做“叶书之树”。捡起一张落叶,在后面用指甲写字看看,果然树液接触到氧气的部分慢慢呈现出暗棕色的字迹来,好比是宝丽来公司的拍立得相片。 日本人特别喜欢“叶书”。欧洲国家的邮政局经办的书信当中,明信片占的比率都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二十之间,在日本却达到百分之四十。一个原因是日本人有元旦交换“年贺叶书(贺年卡)”的习惯。日本人一年里邮寄的总共两百四十五亿封信件及包裹当中,竟有三十多亿(即八分之一)是“年贺叶书”。另外,日本人夏天都交换明信片彼此问安。邮局方面,不仅每年年底推销有奖的“年贺叶书”,而且七、八月份也出售印着金鱼、牵牛、烟花等夏季花样的专用明信片。 全世界最早的明信片是奥匈帝国一八六九年发行的。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的一八七三年就引进了“官制叶书”。中文“明信片”中的“明”字,指的是不用信封,任何人都看得到的公开性。日本人当初也在乎被别人看见书信内容;最早期的“官制叶书”是折成两半用的,显然是为了回避外人的眼光。不过,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城市里早就普及交换贺年书信的习惯,写的大多是非个人化的时令致辞而已,被人看见也无所谓,用起官制的“年贺叶书”来既省事又省钱,很受消费者欢迎。再说,明信片上盖的“一月一日”红色邮戳给人以喜气洋洋的印象。就这样,十九世纪末成为全民性活动的“年贺叶书”,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是日本元旦不可缺少的景物。 日本小孩平生第一次自己写信,一般是五六岁的时候,给祖父母写张“年贺叶书”。上了小学以后,就一定要给老师、同学写好几十张了。除了致辞署名以外,很多小朋友也拿出冰箱里的甘薯等蔬菜来,要刻干支花样的印章,使贺年卡图文并茂。 日本人这么喜欢“叶书”,估计还是跟个中的“叶”字有关吧。日本四国德岛县有个叫上胜町的小镇以卖树叶出名。上胜町的人口只有两千三百,其中一半是六十五岁以上。当地老先生、老太太们摘下自己家院子里种的柿叶、枫叶等,航空运到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高级餐厅去,结果家家都发了大财。众所周知,日本料理非常重视季节感和视觉效果:做好的菜肴边上加了一片红叶,马上表达出秋天的感觉来。不同的树叶能传达不同季节的信息,因此许多日本人愿意花钱享受树叶,犹如城市人才会特别迷上盆景一样。 花钱购买树叶,也许外国人会觉得奇怪。在日本,买卖树叶的产业有悠久的历史。比方说,日本甜品和果子,很多都是用树叶包起来的。初春上市的“葛樱”绝对少不了一片樱叶;春天的“樱饼”则要跟盐腌的樱叶一起吃下的。端午节的“柏饼”也一定需要柏叶的香味。还有,奈良县、和歌山县的名产“柿叶寿司”是利用柿叶的杀菌力的,不能没有柿叶。商品化的和果子、寿司等,需要完整干净的树叶。于是树叶成了商品,摘树叶也成了产业。 明信片的英文是“post card”或者“postal card”。不过,英文的“leaf”则既指“叶子”又指“书页”。汉字的“页”字跟“叶”字也显然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有人说,日文的“叶书(はがきhagaki)”,其实本来该写成“端书(也念はがきhagaki)”的,乃便条的意思。恐怕“叶书”当初是借用字。尽管如此,要是让日本人选择的话,一定会选“叶”字了,因为跟随风飘摇的树叶一般,给送到信箱来的纸片,始终有点“意外”的感觉。所以,当网络普及以后,日本仍然有很多人选择这一种通信媒体。 这些年,日本老年圈子里颇为流行的“绘手纸(图画信)”选择的媒体就是“官制叶书”。跟印有风景的旅游明信片或者美术馆出售的名画明信片不同,“绘手纸”是普通人拿起画笔在明信片上画水彩,然后加句生活所感之类,寄给亲友的。朴素的感觉像俳句。一九七〇年代创始了“绘手纸”的书法家小池邦夫说:“不用画得好,画不好就很好。”从没画过画儿的许多老年男女受他鼓励,成为“绘手纸”作家了。毕竟,画“绘手纸”成本低,心理障碍也低,再说透过邮政制度,能够跟远方的知己沟通,甚至重温旧谊。“绘手纸”的题材经常是蔬菜、水果、花草,或节日风景。也就是说,“绘手纸”跟上胜町的树叶一样传达季节的转移。日本人喜欢“叶书”,想来想去还是跟对大自然的信仰,即泛灵论分不开。
(选自《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