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殊的较量

    单独的一个人能抵抗强权吗?辛德勒做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在匈牙利,也有那么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英雄——贝拉·巴托克。巴托克是一名作曲家、钢琴家兼民族音乐家,曾有论者将其成就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近日,由世纪文睿出品的《巴托克:独自对抗第三帝国》,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他同时是学者、瑞典的优秀诗人和作家。在这本书中,我们遇见的是1940年的一天,在法国南部小镇尼姆,即将逃亡到美国的巴托克。 

    对于小说的布局,作者可谓是独具匠心。一个广场,一家餐馆,一辆黑色雪铁龙,便是作者留给读者想象的全部空间,小说情节的推进完全依赖巴托克那非同寻常的听觉。这可怕的听力,曾经迫使他把工作室放在房子的最深处,一个隔离开的地方,以便振荡开远处的声音和脚步;而现在这过分的敏感已然成为他抵抗第三帝国的独门武器。凭借它,他能够侦察远处敌人的呼吸,甚至能够识别来自更远的第三帝国的信号;凭借它,他能够洞悉梦中宣传部长对自己的宣判进而为自己辩护;凭借它,他还能够目击数百里外的恐怖,那儿,斯洛伐克北部的一个小村子,一个党卫军特别行动队正抓着人质,他简直可以伸手碰到那些聚集的人。这荒谬的听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密探们没有答案,巴托克自己也弄不懂。整部小说就是由这样一个个既相互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故事片段构成,如电影镜头般富有画面感,读来为之心动。 

    小说以巴托克和纳粹德国的斗争为主线,展现了一个公民的正义、智慧和坚毅。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手无寸铁的钢琴家,他的手甚至连重物都搬不动,而他又是如何与那群穷凶极恶的“灰狼”做斗争的。曾经,当罗马人击败迦太基后,他们把盐洒在泥土里,于是没有什么能从那片地上冒出来,被践踏的文化不允许有未来。而现在,“灰狼”们试图通过孤立和隔绝,将人们幽禁于各自的世界,不再有联系,不再有往来,也就不会再有文化。那么人类应该束手就擒吗?不!绝对不!挑战必须准备好出示武器,而巴托克相信音乐是对抗那压倒性强权的真正威胁。这瘦小的有着过早白发的巴托克,显然拥有从背后袭人的本事,他的音乐有种你无法抵抗的穿透力。他不是哲学家,他借助钢琴思考,琴键上他的手指尝试出新的思虑。这些手指的想法带着感官的振动,狼人们控制不了它们。但是,几个四重奏的节拍果真能站在坦克行进的路上吗?孤立的个人真能反抗一个刚刚镇压了整个大陆的超级力量吗?狼人们曾天真地以为它们的一个喷嚏就可以叫他远远滚到路边,但它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他有根--强大的农民的根。还记得我们的抗日战争吗?面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我们的军队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成功地保卫了祖国。历史证明,任何妄图与人民做斗争的行径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在村里和农人一起工作的日子是巴托克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他们的呢喃,他们的调子,他们的小提琴乐段,在此后的工作中总环绕在他的周围。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他留下了一笔最珍贵的资料——那重达310公斤的民间音乐实录,这是人世间最纯净的音乐,这里面没有杀戮,没有迫害,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幸福,它们能够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善意,狼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此。 

    巴托克说,“我得离开欧洲,只有这样,我才能清楚地表述欧洲。”欧洲已不再是从前那个欧洲,不再是那个曾经孕育着人类智慧和理想的欧洲。对于巴托克来说,他在路上。 

    或者,他还没有在路上。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