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观照重现文字意义

  从运营方面来说,中国作家及其出版商获得商业利益的能力,不是太过,而是太不足。这也是对郭敬明其人如此关注的原因之一。当然郭敬明本人的事例,有点“我的成功不可复制”的意味,但对其作品价值观的争议,尤其是持精英文化立场者之不屑,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对当前类型文学畅销书领域,大量产品如同被打上“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一样,有着虽大量、平价且易用,却无法掩盖低创造性、低附加值的缺陷。这一点如果对比欧美、日本这些类型文学高度发达市场上的作品即可了然。其竞争之激烈,对作家创造力要求之高,其出现的不少叫好叫座甚至模糊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在社会现实问题、人性探讨上,不完全屈从于读者思维定势,而是走得更远的作品,愈发显得我们尚处于“初级阶段”。

  今年倒是写悬疑作品的一位知名畅销作家蔡骏对此进行了尝试。在推出新书《生死河》之时,他将其视为一部重要的分水岭式的作品,希望通过一桩发生在学校的杀人案,通过悬疑故事展现一定的社会背景及人物命运,试图把悬疑小说社会化,使其在人们心中不仅局限于类型小说。不过对蔡骏这部作品的评价依旧见仁见智。但其态度的表达,可视为对现在经过培育口味渐高读者的一种呼应,这种进阶的意识,也许在未来的类型小说畅销作家中将不再鲜见。

  非虚构写作  渐成气候

  而在近两年,非虚构类图书优秀之作频现。社会新闻的“魔幻现实”超越着小说家的想象,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及历史认知的迫切,在一个信息爆炸年代对真实的渴求……种种因素,带来了非虚构类写作在当下的勃兴。直至今年,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的颁奖,使该类写作得到某种梳理和界定,并且其社会影响和读者关注度也在不断拓展中。

  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评委会最终评定,梁鸿《梁庄在中国》(又名《出梁庄记》)获得“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文学奖”,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获得“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历史奖”,解玺璋梁启超传》获得“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传记奖”。“新闻特稿奖”空缺,评委会的解释是:“空缺是一种期待。”

  对于在当下提出“非虚构”写作的概念,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认为:“非虚构不仅是某种特定的文学题材或写作题材,我认为它是一种方式,它是人类为了真实具体地认识世界和书写世界所采取的一种写作方式。”这次的非虚构写作大奖包括的四类题材,有一些源远流长、深厚传统的写作形式,但现在又为何非要想出“非虚构”这么一个词来概括它呢?李敬泽说:“我觉得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可能特别需要非虚构,特别需要探索非虚构的精神、伦理和技巧。”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