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时偶读《新民说》,从此痴迷梁任公,表现之一就是在书店但凡遇到研究梁任公的著作,不管质量好坏、作者是否名家,只要不是盗版,统统拿下。这么些年下来,倒也猎获颇丰:迄今为止大陆出版了74本相关研究专著,我已将其中42本收入囊中,42本印着“梁启超”三个字的书与《饮冰室合集》在书架上并成一长排,场面颇为壮观。朋友看到我这一长排书,惊叹之余,九成会问两个问题:买这么多,你读了多少?能不能给推荐一本最经典的梁启超传记?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谁规定书买了就必须读?看它们摆在一起,爷就高兴!第二个问题则让人颇为头疼,因为任公仙去后,虽然先后出了十几个版本的传记,但却没有一本被公认为“经典”。列文森、张灏、张朋园与黄克武诸先生的相关著作倒是都能达到“经典”的水平,但他们的著作又偏偏都不是完整的传记,而只是截取任公思想的一个片段进行研究。所以第二个问题,只能敷衍着推荐:传记没有经典的,去读《梁启超年谱长编》吧。这个推荐显然很不厚道,一则年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传记,二则这本书七百多页,一般读者若对梁任公没有足够兴趣,必是望而裹足,不敢去碰的。因此有时不免感叹:都说天道好还,那为何写出《李鸿章传》《王安石传》这样经典传记的梁任公,却没有人来给他写本经典的传记? 最近购得几本2011年以来研究梁任公的新作,其中解玺璋先生所著《梁启超传》一书,腰封上赫然印着“(梁任公逝世)83年以来最客观、最翔实的梁启超传记”,虽然明知是书商的宣传语,但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本书的某种自信。于是首先拿来一读,翻开目录,便被本书有些怪异的结构震了一下:全书的主干部分全由“梁启超与某某人”这样的短语组成,单看这目录可能还以为此书是本会议论文集。所幸作者文史功夫俱佳,一读正文便让人欲罢不能,而章与章之间颇为连贯,并没有因为独特的布局而显得松散。直到读完,才豁然领悟本书结构的妙处:梁任公一生经历丰富,甲午海战到北伐战争这一历史时段中发生的历次重大事件或风潮,他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并与事件的主人公有交集——好像近代中国也只有梁任公一人有如此经历!于是,通过“梁启超与某某人”这样的布局,恰恰可以提炼出任公一生行迹精华,还能顺理成章的勾勒出一幅近代中国素描图。作者的用心与功力,单从这打破常规传记结构便可窥见一斑。 世以康梁并称,对梁任公影响最大的人,确实非康有为莫属。康就像如来佛的手掌心,梁则如孙悟空的筋斗云,梁这辈子折腾来折腾去,落得个“流质易变”的恶名,但其思想始终没能跳出康有为“改良”的范围。解先生在本书扼要介绍了梁任公的家世与婚姻后,便以戊戌政变为界,分两章来论述康有为与梁任公之间的分合纠葛。在以往的研究著作中,关于康梁关系的论述较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扬“合”隐“分”,对于他们之间的“合”论述详尽,而对于他们之间的分歧则着墨甚少、言之不详。比如学界公认的康梁第一次分歧,乃是流亡日本后梁任公一度倾向革命并与孙中山过从甚密,主张立宪派与革命派合作推翻满清。而康有为却过不了光绪知遇之恩这道坎,固守改良主张并斥责梁任公,师弟关系极为紧张,不过这次冲突还是以梁任公妥协而告终。以往著作写到梁任公的妥协,便认为康梁和好如初了,但解先生则认为从这次事件后,康梁之间开始产生隔膜:康对梁开始疑忌,梁也渐觉康的顽固乃是一种负累。这个论断显然为我们重新认识康梁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另外,比较康梁异同,也是学界的一个兴趣点。以往最经典的比较是梁任公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而解先生则在比较二人异同后认为:康有为是以不变应万变,早年由于太超前,晚年由于太落伍,所以一生都被国人视为怪物,总被别人嘲笑;梁启超则以善变而追求不变,变的是他要努力适应这个时代,不变的是他对国家、对民族、对国民的爱和责任感。这一精彩的比较,相信任公泉下有知,也会许为知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