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读书人多半显得有些异数。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还包括其言谈举止,都透着一种文化味。跟这个时代的粗鄙有着某些格格不入。作家沈胜衣所过的生活、阅读,都有着某种隐秘的文化气息,在都市里,读着他的文章,在夏日,有一种清凉之感。最近,他又推出了新作《笔记》。按他的话说,这是一本“广书话”,广义的读书笔记。
不妨回顾下书话史,这些年书话的流行,让很多读者对这类读物着迷。不仅在于作者所谈论的书人书事,更是迷恋书中的气息吧。但这类书大半讲的是现当代文学,古今中外,都可一谈,至于学界的事,也常常出现。称为书话,倒也不妨称之为读书随笔,与书评相区隔。很显然这随笔,也包括笔记的一部分。而沈胜衣所说的“广书话”,则不仅仅将读书局限于某一种门类,实在是一种空谷足音。
这册《笔记》依然是对书人书事的回顾,有对前贤的书评、怀念(“斯人斯书”),闲阅杂览的小品札记(“一瓢饮”)等传统意义书话,更有拓宽题材的另类书话:谈与电影、流行音乐有关的书,与书有关的电影、流行音乐(“书边影迹”、“书外余音”),植物与文学交会处的读书随笔(“花名册”),植物书籍的介绍评点与购读琐思(“草木书情”)。这从书里书外挖掘出来的故事,闲闲地荡漾开来,就有了不同的意味。就好像是一篇读书笔记,倘若老老实实地记录也无不可,但到底比不上活色生香更让人有兴味一点。书话的趣味是不管在何种书里,都能读出几许性情,才是根本。此外,书话在于拓展阅读的视野,早在网上看了沈胜衣写植物写花草,好像打开了阅读的一扇窗,真好。
值得一说的是,书里有对谷林老人的回顾。话说谷林老人生前博得几许声名,他的书信,文虽短,意却长。他谈书谈掌故,都有别一种风味,看他的《书简三叠》,真是开心。沈胜衣回顾他们之间的交往,那也是一桩书话里的佳话。他说,我对谷林老人最深的印象:“他是一个‘人文合一’的人,他的文字温润而清朗,有一种‘礼’的端庄气度。这与他的人格风度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倘若将他夸饰为一代文学大家,很显然是不合适的。谷林老人只是在自己的园地里,拓展阅读的兴味。在这一点上,已是能够让后辈读之不尽了。
沈胜衣谈草木就像午后的闲情,一杯茶,与阳台上的花草悟对,几许深情,几许人生的感叹,好像都蕴藏在了花木间。且看:黑塞的《园圃之乐》是他“在园圃中栽植诗意与哲思”的反映,而我们也“可以在这本书上面栽花种草”,借之感受浮华乱象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态度,有如农事,有如植物。沈胜衣所说的花草树木是能够让人动情的。
《笔记》“从书之书到树之书”,那一个大千世界,也已足够让人羡慕。而其所展示的“读书可以如此声色花木”,生活可以如此丰盛散逸。多少让人赞叹。说白了,我们读书也好,哲思也罢,无非是在那书中寻找到些许乐趣,它是根植于生活深入,却又以我们未曾注意的面貌出现,自然有几许惊艳。沈胜衣说,生活的美好,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恩赐,有幸得之,当感激珍惜妙缘。就像这个春天,尽管寒暖不定,有明悦阳光也有阴郁雨雾,可是,它始终还是可爱的春天。同样,读书也应该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