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管的风情

  我们写文字的,或许总是要在这个键盘与触屏的时代,努力地去握住一管遗存的风情;总想着于此喧嚣或沉寂的世界,平静地来说出自己的心声。——这其实还真的是我们的可怜之处。然而,或许这也是我们的一盏读书灯的温暖,这个世界里的一点点慰藉。

  读沈胜衣的这本《笔记》,我的心头竟有了丝丝的感动。散处于各地,或者说隐居于南北东西的冷的城市里,却有一些如此可爱的,永远浮漾着温煦笑容的读书的人们。我们似乎声息相闻,即使从来没有机会碰头,也没有什么遗憾,总会因为一些文字,飘弋着芬芳的味道和郁郁如酒的友谊,而兴会而欣然而感动。

  沈胜衣兄此书里,有一篇代自序的文字,《读书可以如此声色花木》,说的既是一种理想化的读书情趣,更是个性化十足的饶然趣味,是向着更宽广的方向,更有生活气息的读书文字。或者,这种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文字的追求,多少有些不伦不类的因子,会招来某些嗤之以鼻的不屑。可是,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如此的驳杂的趣味,斑斓的风景,杂七杂八的活色生香,似乎更适合于我的阅读。我想,大约这就是此书何以命名曰《笔记》的原因了。那么,或者呢,因此而“展书随翻,欢愉漫卷充溢,一如书中的花木,一如身边的春天……”很好很好,读书可以是沉重的,却也可以如此欢快,可以如此美好。

  既然是笔记,当然可以杂花生树,可以谈书,也可以写些生活的碎片,在书与非书之间流连忘返。当我翻读沙沙的书页,淡墨痕里可见些深深的情意。这是有关谷林老人的回忆。墨到浓处反转淡,情到深时益平常,但“弦弦掩抑声声思”,“斯人斯书”里的这些文字,总有一份“白云虽不归,青山总长存”的牵恋与长相思。

  而“一瓢饮”云云,则自然是弱水者三千,我但取一瓢之饮耳。一瓢只是滋味浅尝,算不算得知味呢?总是在片断处,自成一方风景,做一个自己的梦,与书中的人和事,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如这一篇文字,它的题目就是《借水浒的酒杯》,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表白?他的这些文字,不亦是借他人的酒杯,喝自家的酒?情怀与话语,都是沈胜衣的,白日的梦呓或者夜梦里的胡言乱语,都无不可,却也并非都可以付之一笑的。

  “书边影迹”之后,作者谓是“非主流的另类书话”,这里“非主流”即“吾不从众”,“另类”则是反传统,但其实还是书话,一种“广书话”。我尤其喜欢读“花名册”里的文字,前人说,多识花鸟虫名,但当下的读书人又有几人做得到?在杂花生树与群莺乱飞里,去体验水流花静和花开花落,沈胜衣可谓有说不尽的惬意。而当我读那篇《向书问芳名》时,在散淡的文字,与那份懒散的扯淡中,却能体会到他的那份款款情深。

  花花草草里,可以有斑驳的花影婆裟,也可以有幽香的夏日回忆,其中有欣喜,有感动。那么,有没有情致呢?作者于《夏日的幽香》中,谈到汪曾祺笔下的晚饭花。其时正值汪老逝世十周年,他购得此本《晚饭花集》,翻读之际,由书名的“晚饭花”,感受到了一份散淡又深浓的悲喜。人生的况味,与如花的荣枯,在他的文字里一一闪烁。

  沈胜衣说,因为谷林老人的细心和督导,学殖浅薄读书浮光掠影的他,才从“隔帘抛与沈郎钱”背后读出了更多的学问,他说自己实感惭愧。但我们呢,也习惯了浮光掠影读书的人儿呵,又何尝不深感惭愧?此际,我读《笔记》,也复如是。深深浅浅读来,拉拉杂杂谈去,不得要领者乃是必然的。

  这些书,这些文字,这些生活,还有如沈胜衣这些人儿,到底使我们的日子充满了阳光,充盈着书香和花草的芬芳。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