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被桑塔格称为“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最令人钦佩的小说家”的拉丁美洲重要作家波拉尼奥去世十周年。波拉尼奥1953年出生于智利,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主义”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去世,年仅50岁。他身后留下十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
《护身符》是波拉尼奥长篇小说中较短的作品,但气势上丝毫不逊于他的两大巨作《荒野侦探》及《2666》,有一种超现实色彩,交织于过去与未来,时空与记忆。
英译者娜塔莎·温默盛赞说:“无论长短,波拉尼奥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规模更大的小说的一部分,或者互有关联的作品的延续。”
《护身符》于1999年在西班牙出版,即在《荒野侦探》之后一年。因此,《护身符》这部别样视角下的自传,不仅是连接起两大巨作的重要纽带,并为他最重要的长篇巨作《2666》提供了预言般的序幕——《护身符》里已经明确提出了2666年的象征意义——人类毁灭之年。
1968年,15岁的波拉尼奥跟随父母从圣地亚哥移居墨西哥城,后辍学去当记者,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同年墨西哥城发生了军队占领大学逮捕学生的事件。《护身符》就是以此事件为背景创作的自传小说。小说延展了他的长篇《荒野侦探》最具震撼力的一个独立章节的女主人公——“墨西哥诗坛之母” 奥克西里奥·莱科图雷的故事。叙述者“我”即奥克西里奥,描绘了自己躲藏在大学的女厕所12天,幸免于当时的事件。
《护身符》的开篇即让人心生波澜,“这可能是个恐怖故事。一个谋杀、侦探、黑色的恐怖故事。但实际上不是。”随后在一种既像回忆又像呓语的讲述中展开。主人公奥克西里奥从乌拉圭来到墨西哥,栖身于两位西班牙作家家中当他们的清洁女工,其中一位正是当年她躲在哲学文学系女厕所时手边阅读的诗集的作者。
至此,波拉尼奥罕见的以女性视角描绘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墨西哥文艺青年的生活。这位“很高,很瘦,金发,缺了几颗关键的牙齿,说话与笑时不得不捂住嘴巴,连接吻都感到难为情”的诗坛之母与从各地来到墨西哥城居住的文艺青年、作家、革命家交游,其中切·格瓦拉也有登场。
小说不仅浓墨重彩描绘了青年诗人们的痛苦生活,也详细描写了反动军警在镇压学生运动中给文学青年以及时代造成的精神创伤。
正如译者赵德明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护身符》里从头至尾影响着女主人公心境的是1968年墨西哥城发生的镇压学生运动的事件。这一事件的影响直接改变了墨西哥的社会发展方向。它造成的伤痛至今犹存。不仅存在于墨西哥人心中,也存在于拉美人心中。
波拉尼奥是有良心的作家。他虽然是智利人,但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他想到了天下许多善良的人们和披着人皮的恶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全球爆发各种危机的今天,许多人在寻找可以辟邪的“护身符” ,有人用毒品麻醉自己、用自杀了断残生等。而波拉尼奥却用优秀的文艺去抵挡人世的奢靡、恶俗、贪婪之风。
无庸置疑,优秀文艺作品中的真情、大爱、大善就是物欲横流中的诺亚方舟,就是任何时代的人类都非常需要的精神护身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