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恋爱故事里的大关怀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既有道德的,也有智性的,两者共同作用,才促成幸福。《傲慢与偏见》里的“美德”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与之相类的词汇还有“高贵的品质”、“良善”、“原则”、“正直”等等。智性方面,奥斯汀另有一套语汇,比如“才干”、“悟性”、“判断力”、“理智”。伊丽莎白和达西在两方面都高于他们的世界,然而两方面也都存在缺憾。达西“傲慢,含蓄,爱挑剔”,“风度上不讨人喜欢”。他向伊丽莎白的初次求婚,与柯林斯可堪一比。两人都是盲目自信,盛气凌人,认为自己十拿九稳。如果柯林斯的求婚是小说中最滑稽的章节,那么达西这一次,则是最富戏剧性的场面。前一幕突出表现为智力不对等,后一幕则是感情不对等。达西虽情深意切,却也像柯林斯那样,对于对方的情感,一无所知。他根本不知道人家女孩对他不仅没有半点情意,而且他不得体的表白——觉得她门第低微,家里人行事不成体统,自己因为爱得热烈才不得不迁就等等,更冒犯了对方的尊严,加重了她原本就有的厌恶感。何况伊丽莎白还早就怀有偏见?

  伊丽莎白“一向自负有知人之明,一向自以为有本领”。她的观察力确实比别人敏锐,只一眼就从柯林斯的浮夸文笔判定他可能头脑不清楚,只见一面就认清了凯瑟琳夫人专横傲慢的个性。可她看达西和韦翰竟然整个儿看反了!达西的信让她发觉,良好的自我感觉原来是幻觉!她检讨自己:“我的愚蠢,不在恋爱方面,而在虚荣心。开头刚刚认识他们两位的时候,一个喜欢我,我很高兴,一个怠慢我,我就不高兴。不论从他俩哪一个身上,我招来的都是偏见和无知,赶走的是理智。到现在这一刻,我才算有了自知之明。”这封信不仅让伊丽莎白认清了自我,还叫她看到真相:达西和韦翰一个“具有一切美德”,另一个“徒有其表”。

  游览彭伯里庄园是小说的紧要关节。奥斯汀对于各类建筑往往一笔带过,在这幢“堂皇美观的石砌建筑”上却格外用心。从庄园的大环境到每个房间的布置,再到女管家对主人品行的夸奖,最后写女主人公对达西肖像出神的凝视,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层层铺垫。如此,读者对伊丽莎白的情感变化,便不觉得唐突,反而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了。游览又是整个小说严密结构中的一环。达西在这之前曾写信解释,之后有反思,有收敛,再往后,是他插手解决丽迪亚与韦翰的私奔事件,使班奈特一家免于门风败坏的危机。要知道,达西第一次求婚,对方说出了“哪怕世上只剩你一个男人,也别想说服我嫁给你”的狠话。这种情状下,换了任何一个功力稍逊的作家,必然得借助非常的手段,才能重新撮合两人的姻缘。可在奥斯汀的笔下,一切来得很自然。

  喜欢英国小说的人很少不喜欢奥斯汀的,其雅俗共赏有如莎士比亚。在“雅”文化里,她早就有“散文莎士比亚”的称号,还有人说她是“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奠基人”。在“俗”文化里,她也拥有数目惊人的铁杆粉丝。很多英语和非英语的国家都有声势浩大的“简迷会”,喜欢奥斯汀就足以让相距遥远的人们成为知音。近几十年来,英美社会兴起一浪接一浪的奥斯汀影视剧热,与之相关的纪念品工业和拍卖市场也很火爆。文学经典和大众文化在奥斯汀身上能实现奇妙的统一,背后有诸多复杂的原因:有对经典的热爱,有对过往文化的向往,有自我理想的投射,也有商业利益的驱动,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作品本身的魅力。

  伊丽莎白·班奈特小姐说:“我真正喜欢的人没有几个,我心目中的好人就更少了。”这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话。奥斯汀的眼光挑剔,世间众相,芸芸众生,能入她法眼的人与物,其实不多。一个把世情参得如此之透,把人性看得如此之准的小妇人,却不落狭隘,不入偏激,既怡情养性,又立意高远,不能不说体现了有容乃大的气度。滋养气度的当然不是急功近利的造梦心态,而是19世纪英国那方历经数代人播种、耕耘、涵养,最终化育而成的文学和文化的沃壤。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