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从书展“走出去”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讲述了这样一件温暖人心的事情。在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式上,铁凝代表中国作家致辞后,有一位非常高的德国小伙子,通过翻译找到铁凝。他是会场的保安,没有权利进入开幕式会场,所以就站在会场门口听致辞。听到铁凝的致辞是关于文学、关于书、关于中国人对书的情感,他说要买关于中国的书读。原本对中国一无所知,但听到致辞后非常感动,“觉得中国和德国没有那么遥远”。离开法兰克福时,铁凝在机场又见到他。他跑到铁凝跟前,什么也没说,让铁凝看风衣里面西装领上的中国国徽。那一刻,铁凝相信文学能够沟通人的心灵。文学这种纯粹、美妙的艺术,就这样将作家和读者的距离拉近。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有1000余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涉及王安忆、王蒙、冯骥才、莫言、苏童、贾平凹、铁凝、杨绛、杨红樱、郑渊洁、姜戎等数百位作家。从体裁上看,被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的作品中数量最多的是小说,占到90%以上。其中一部分小说在国外发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苏童《我的帝王生涯》、莫言《红高粱》、《丰乳肥臀》英译本在美国曾大受追捧;余华《兄弟》德译本在德国有11家出版社竞争出版权;中国本土少儿畅销书“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输出到美国、法国、英国、越南等国家;姜戎的《狼图腾》版权输出成交总金额达到110万美元。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肯定和好评,并获得了许多重要奖项。

    在推动中国作品“走出去”过程中,电影曾经扛鼎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莫言、余华、毕飞宇的作品分别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3位作家受到海外读者的追捧。最近几年来,由于担任各大国际书展主宾国以及国内书展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书展已经成为中国作品、中国作家“走出去”的重要平台。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以主宾国身份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派出铁凝、莫言、余华、苏童、阿来、刘震云、毕飞宇、李洱等近200位作家前往,举行包括演讲、对话、论坛、朗诵会在内的多项活动。中国作家的集体亮相,成为法兰克福书展的焦点之一。吸引了大量对中国作家、中国文学不甚了解的读者,彰显了中国文学的重量。在2010年希腊书展、2011年埃及书展上,中国同样为主宾国身份。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作品、中国作家得以更好地融入世界。中国已经成为2012年伦敦书展主宾国,这将是又一次重要契机。

    除国际书展外,本土化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成为中国文学、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另一个新平台。去年,首次设立的中国作家馆精彩亮相。中国作家携作品以整体形象出现,赢得海外出版商高度关注。在中国文学与世界之间,中国作家馆搭建起一座桥梁,全力推动着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以及作品走向国际。

    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远比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多得多。我们津津乐道于《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傲慢与偏见》、《追忆似水年华》等各国家各时期的经典名著,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像《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百年孤独》、《1Q84》这样的引进版图书比比皆是。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卡夫卡、昆德拉、村上春树的热爱,相较本土读者毫不逊色。这样看来,其他国家对中国优秀作品美的发现就显得寥寥。希望在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坚定地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过程中,书展这个重要平台能够发挥出更为积极深远的作用。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