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的《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再次引发我的阅读兴趣,源于一个名叫海莲·汉芙的美国女作家。后者的世界性声誉,是由于出版了一本名叫《查令十字街84号》的通信集。这是一本关于书的通信集,通篇都在展示作者对书的激情之爱,当然也掺杂了一点点购书人和卖书人之间的精神之爱。我算是一个爱书人,对另外一个爱书人写下的关于书的书,自然会感兴趣。而让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一向厌恶小说”的读书人,为什么会对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情有独钟?
  我知道,答案需要从《傲慢与偏见》里去寻找。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爱情小说,也可以说,是寻找爱情的小说。简·奥斯丁通过小说,去探讨最佳的婚姻模式。不是关于劳苦大众的,是关于作者所在的阶级,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整天无所事事的女性,如何去寻找爱情、如何去组建家庭的一次探讨。
  小说从女性的视角,提供了四种婚姻模式。一是对男人有感情,而且那个男人有修养更重要的是有钱。显然作者对这样的婚姻模式持赞许的态度,小说中的两位重要角色,简·贝内特和伊丽莎白·贝内特,两位漂亮而可爱的女人,几乎同时遇见这般优秀的男人,并同时走进幸福殿堂。二是对男人没感情,那个男人也不优秀,但对方的财产,足以为女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家庭。一个不太漂亮也不太可爱的女人夏洛特·卢卡斯,毅然做出这样的选择。三是对男人有感情,可男人很虚伪同时也没有财产,靠坑蒙拐骗过日子。作者对这种模式的结合嗤之以鼻,让一个爱虚荣的没分寸的让人讨厌的女人莉迪亚·贝内特陷入这样的窘境。最后一种,是女人漂亮,但没有头脑,说话做事没有分寸,却嫁了一个有修养有财产的男人。在作者眼里,这样的婚姻,也不美满。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最主要的东西。简·奥斯丁有时会通过小说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达自己的倾向,但更多时候,还是通过故事情节的走向来表达,同时也在期待读者的认同。小说毕竟是小说,不能像评论那样直来直去。不过归根结底,在我眼里,这就是一部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评论集。
  在简·奥斯丁笔下,简·贝内特和伊丽莎白·贝内特,要多优秀有多优秀。把所有优雅的语言都集中起来去赞美她们,都不过分。作者喜欢她们,读者也会喜欢她们。作为读者之一,我也喜欢。如此笔力,能让读者为之着迷,你想想看,作品中两个最优秀的男人宾利和达西,怎么能不为她们癫狂,怎么能不为了她们而抛弃门第观念,怎么能不爱屋及乌,包容她们的整个家庭?一切都顺理成章,而结局更是水到渠成。至于恋爱过程中的误会和曲折,那是必须有的。有波澜的爱情才值得珍惜啊。何况,对欲望的压制,是所有小说的道德准则。
  很奇怪,阅读过程中,以及在阅读之后,我对简·贝内特的喜欢程度,始终超过伊丽莎白。我猜想,这是作者的秘密。小说中的简,其实就是生活中简的化身。两个人同名,显然是作者的故意,是作者的自恋。作品通过视角人物伊丽莎白的内心独白,不厌其烦地对简进行赞美,心地善良,性格温和,诸如此类的词汇,反复出现,最集中的是这一段:“简本人有什么不相配!她长相那样漂亮,心地那样善良,头脑那样聪明,教养那样好,风度那样美。我爸爸也没有刺可挑,虽然有点古怪,但能力连达西先生自己也不敢小看,受的尊重也许他一辈子都赶不上。”这是伊丽莎白和达西还在误会中的时候,伊丽莎白的内心活动,把简放在达西之上了。而达西,是小说中最优秀的男人,要多优秀有多优秀。
  此外我还看到,简·奥斯丁对财产的渴望程度并不太高。小说中简的恋人宾利,应该就是作者理想中的配偶。文雅,有涵养,有财产有地位,而财产和地位并不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也就是说,按世俗观念,是高攀了,却攀得上。宾利的形象,总体来说,比较模糊,像是达西的影子。这也说明,生活中的简,也还没有找到清晰的恋人的形象。
  

  小说中有很多忠告,对尚未婚配的青年男女的忠告,尤其是对女性的忠告。比如这一段,借加德纳太太之口,说:“我真心希望你小心谨慎。自己不要放纵感情,也别让人家放纵感情,离开了财产,放纵感情等于莽撞。”话是说给伊丽莎白听的,更是说给所有女性读者听的,大概也是简·奥斯丁的自我告诫。
  小说也不经意透露出十八世纪英国有闲有钱阶级的生活方式,热衷于舞会、社交、远游以及对他人的品头论足。
  在这样一幅画卷当中,是什么元素打动了海莲·汉芙的芳心?显然是爱情本身,是简·奥斯丁陈列的婚姻模式击中了海莲·汉芙的情感,让两位无论时空都相距遥远的女人,在某一瞬间产生强烈的共鸣。
  简·奥斯丁与海莲·汉芙的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前者生活在十八世纪后期和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后者生活在二十世纪的美国。但相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都喜欢阅读和写作,都对爱情充满渴望却终身未嫁。这些相同,是不是也说明一点什么?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