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宋柯前辈的文章“中国唱片业衰落之因”。感触颇多,虽然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和唱片行业在内容,形态、功能上还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文章中所提到很多唱片业的前车之鉴,对于图书出版这个目前困境重重的行业,也有着巨大的借鉴和警示作用。以下就从文章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现象,结合图书行业当下及未来的问题,进行一些反思。
现象一:宋柯前辈已经开了餐厅,从卖唱片改为了卖烤鸭。(人才流失)
其实同业的朋友我想也会有如此的沧桑和无奈,多少以前的同行业的朋友现在都已经转行离开。多少人对出版行业充满感情,虽然恋恋不舍,但是为了生存,为了能得到养家糊口的物质条件,而去寻找其他行业的机会。行业的衰落,必然带来收入水平的有限,也必然带来人才的大量流失。这些因素又反过来,加速行业的衰落,没有人才的行业无法生存,但是没有恰当利润的行业也不可能留住大部分人才。多少曾经并肩战斗的朋友,现在都无奈的转行,不是他们对这个行业没有感情,而是现实太残酷,人总要面对现实。总要生存下去。
现象二:流行音乐这个行业在进入商业化时代始终没有成为健康的商业体系。这主要是中国人对音乐不重视,所以也就谈不上尊重音乐,也就无从去谈版权保护。(消费环境)
图书行业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版权问题和压力,中国自古就有书非借不能读的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偷书不算偷,书只有精神价值,物质价值总是被忽略。中国人对图书消费的理念还停留在物质价值低廉,精神价值免费的阶段。所以广大的零售书店成为了变相的图书馆;复印版的图书成为了各个图书馆的正常服务;盗版图书遍布中小书店,免费下载的图书网上随处可以下载。在如此消费理念的市场环境下,图书行业很难成为一个能自己健康发展的产业,必定会在很多环节中畸形,扭曲。
问题一:内容商从商业体系中得到的收益比例,达不到40%,那这个行业一定是不健康的。中国的唱片行业,最低达到了2%,最高的时候就没有到过15%。”
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公司及出版社,基本的毛利也就是在15-25%了,但是如果扣除坏账、退货、及资本的极低周转速度,那么我们的收益比例和唱片业也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面对实体书店房租成本高涨,人力成本增长,物流成本增长,图书定价增长缓慢等等因素。现在出版商、渠道商、零售商加起来的利润,大部分还达不到40%,况且这个还是在定价制下的40%,唱片业最起码不是定价制。在如此不合理的利润分配下,必然会造成行业发展的困境。
问题二:制作商、内容商在唱片领域,是最分散的,把‘四大’算上,在华语音乐都占不到20%。最大的一家可能也就占百分之十七八。这意味着,缺乏主导话语权,无法设定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只能任人宰割。
图书行业此问题更加严峻,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几千家出版公司,大都各自为政。虽然渐渐的组织起一些出版集团,但是内部机制落后,运营体系还不成熟,完全没有发挥出集团所应有的市场主导权及话语权。不过比之唱片业尚好的情况是,图书的流通渠道商也是这种情况。所以彼此之间都缺少主导型及话语权。但是这种力量的平衡在渐渐的打破。一些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及几大网络书店,在渐渐的占据了某个渠道或者某个区域的主导权后,开始加强了自己的话语权,游戏规则渐渐向一方倾斜。
问题三:互联网时代加速唱片业死亡的原因是,几大移动运营商,互联网门户网站。这个曾经的下游企业突然变成了半垄断性的庞然大物,内容提供商一下失去议价了能力,
面对新兴电子阅读、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的利益再分配,未来的定价权,出版行业也没有最终的话语权。目前廉价的电子阅读就是一个例子。这种在电子阅读兴起时就伴随着的低价策略,最后会产生一种模式化的消费习惯,出版业最终将自食恶果。美国电子书的定价在9.99美元,相当于实体书价格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德国的电子书定价和纸媒图书的价格是一致的。而我们的国内目前的定价标准大都低于四分之一,很多甚至到了十分之一。新兴媒体给传统出版业所带来的希望,也在这种低价的漩涡中破灭。虽然声势很大,但是利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问题四:彩铃的利益分配方式是,移动运营商拿15%,SP代表内容方拿85%,然后SP再和内容方五五分成,这样最后到内容方手里的利润能到42.5%。但是,没有一家SP是诚实的企业,他们用各种理由隐瞒数字,最后,内容商又被挤回到不到10%的利润空间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