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轨迹,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催生了新型的传媒载体。而新型载体优势的日益显现,不断冲击着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地位和根基。图书出版业出现了整体的滑坡,与新型载体的出现和占有受众群有直接关系。传统图书出版的产业链是依赖于文字、纸张、印刷术等架构起来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版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出版活动从传统的图书产业转变为网络信息服务业的一部分,这直接冲击着现行的按照纸质图书的制作流程组建起来的出版体制和产业结构。
虽然我们说“内容为王”,但是内容资源并非由出版社所垄断。现代的传播技术确实提供了一条捷径,它意味着出版的产业链完全可以重组。在未来的大出版链条中,新旧出版载体是单赢还是双赢?谁将主导产业链?传统媒体突破增长极限有无可能,出路在哪里?
“中国出版怎么了?”一个让人惊诧的标题最近连连出现在一些媒体的头版。一份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的“中国出版产业观察报告”指出,2005年中国出版不仅问题依旧,而且症状加剧,新书品种持续增长、销售册数下降、库存居高不下、利润率普遍下降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对出版业状况的评价是,出版收益下降,大众读物出版呈现出泡沫化征兆,体制改革处于半停滞状态。在中国的出版界也展开了中国出版业是繁荣还是“滞胀”的争论。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社会对中国出版业已经步入彷徨期取得了共识。
我国经济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按理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和出版的兴旺。但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头两年的“火爆”后,出版似乎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反而出现了所谓的“滞胀”现象,书业常被描绘为“低迷”“欠景气”。在此之前,日本的出版业已经历了5~6年的衰退,韩国、美国、法国等国的图书市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滑坡和疲软。看来出版业的问题不是我国特有的,带有全球化的特征。
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变化 有人说,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走向了两个极端,前者是高度的丰富刺激着物欲的无限膨胀,使人越来越实际;后者也是高度的丰富却被引导着进入虚幻世界,使人越来越远离实际。这也很好理解:人们在物质生活上承受巨大压力,希望在精神生活上得到释放。这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现代社会文化或出版的一些特性。
其一,就是快餐文化的盛行。我们认真分析一下现代人一天的时间分配就明白了。如果把自由支配的三分之一时间(8个小时)全部用于文化生活,他面对的选择有,上百个电视频道、数千部电影及碟片、数百种杂志和报纸、数万种图书,还有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而且信息每天在不断翻新。人的生理都有一个极限,不可能无限量地记取。他只能用最短的时间去获得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要求知识和信息的提供必须是直接、简单、明了,这就是所谓改变阅读习惯的客观基础之一。我们曾经嘲笑日本漫画书泛滥、口袋书横行。当我们也像工蜂般忙碌起来,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瘫坐在沙发里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漫画书的魅力,几根简单的线条就可以取代一大堆令人费神的文字。手机的传播更能说明问题,一篇小小说只要数百字,在地铁等车的几分钟里就能看掉一篇。一串数字或几个简单的手机符号就可以表达意思,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快到不能再快的地步了。
调侃文化、即泛指今天的“戏说”,“无厘头”等文化的走红,一开始确实让人难以理解,像这种不严肃的、无聊的,甚至是胡说八道的东西竟然能大行其道。其实,这类调侃文化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宣泄。当人们在公司里、社会上遇到种种不愉快,又只能逆来顺受时,他们可从这种逆反式文化形式中得到一种心理满足,在哈哈一笑中将压力释放掉,至于其内容及意义则是无人关心的。
以网络带来的虚拟世界为主的虚拟文化改变了人际关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任何人都可以掩盖自己真实面貌,随意改变自己的性别、年龄和社会角色,进入到任何一个位置上。他可以卸下沉重的责任,放纵一下自己,人在这里完全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这种神奇的诱惑力,已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带来了伦理观念的变化。
新型传媒载体应运而生 现代社会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轨迹,并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的载体——出版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