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出版市场必然“萎缩”? ——一位资深出版人的冷思考

    面对着出版领域的欠景气,我们似乎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因为从许多国家的调查来看,人们读纸质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我们认为,读书少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民文化素质的下降,将威胁到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种新的知识、信息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全方位地、无孔不入地对我们进行轰炸。每天一睁开眼睛,电波、影视形象、广告、报纸、手机信号、网络信息就会向我们扑来,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它通过耳膜、眼帘把大量的东西硬塞给你。所以我们每天接收到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以前。虽然读书少了,但人们获得的知识、信息反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不仅大,而且瞬息万变,同时人们吸收单个信息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要求传播形式与之相适应,新型载体恰恰符合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要求。在新型传播载体——网络和手机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话语系统,专门的网络语言、手机语言简练、符号化,用简单的字、词、字母或符号来传递内容,摈弃了冗长的文字表达模式。图书的“读图时代”的到来,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用图来代替文字可以直观的形式传递信息,一定程度上使人接受、理解更快、更省力。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压迫下,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改变。在壁炉前,一家人饭后捧着诗歌、小说细细品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人比起他们的前辈来,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翻阅文字繁多的图书了,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 

  海量的信息必须经过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等诸多环节方能为人所用,现代电子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形式也从平面发展为多媒体,使知识和信息的表现更逼真、更传神,电子技术催生了新媒体。在这方面,电脑网络已经确立了龙头老大地位,被命名为第四媒体。手机在实现了3G后,已经可以提供漫画、杂志、动画、电视等内容,如果达到了4G,就可以将现在的无线通信的传输容量和速率提高十倍甚至数百倍。手机登上被称之为第五媒体的宝座已无争议。网络和手机实现联通后,其传播功能的递增将是难以估量的。作为完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传媒载体的一切条件它们都具备了。而且,它们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包括内容供应商(作者、出版社),技术服务商(软、硬件开发),电信运营商,渠道开发商等几大环节已经可以连接起来了。产业链的基本建立是一个产业从启蒙向成长阶段转变的重要标志。

  可以看到的是,传媒的新载体正日益为受众群体所欢迎。现在中国的网民已达到1亿多,他们就是网络出版的固定读者群,而且年纪越轻,他们对屏幕、键盘越熟悉、越亲切。通过网络、电子学习器阅读已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特征。不久前,人们又惊呼“手机改变了生活”。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电视……随着功能一个个地开发,这种单纯的通讯工具逐步演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大信息传播功能的综合性媒体。2005年我国的手机用户达到了3.74亿,并且还在快速增长。2005年短信的产值达到303亿,比上一年增长40%,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轻视的。快捷、海量、低成本、无限的开发空间,使新型载体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对一个受众者来说,他带着一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就意味着他带着一部百科全书,甚至带上了一座图书馆。 

  新型载体的人性化主要表现在它的互动性上。其一,作为受众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或知识,他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信息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在纵向上可与传播者沟通;在横向上可与志同道合者倾诉、交流。有人说,新型载体更加草根化了,这是好事,参与的人越多,载体的影响力就越强,吸引的投资就越大。我们梦想通过市场细分抓住终端的受众群,这一点却被新型载体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其二,新型载体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来自各方面信息集中在此,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和交流。它打破了传统载体空间上的局限。2005年,中国的“博客”已经达到6000万,这种畅所欲言的交流、传播方式正在不断蔓延。其三,可以高效率地发掘和利用资源。上了网就是上了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同一信息,人们可以多方面反复地使用它,并可通过群发迅速传播。 

  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催生了新型的传媒载体。更快、更多、更好使新型的载体优势日益显现,传统的载体让出一片天地是理所当然的。 

传统图书出版市场必然“萎缩”
  传媒形式的演变,不断冲击着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地位和根基。我们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业内出现的“滞胀”现象与新型载体的出现和占有受众群有直接关系。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