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本文是对百道专稿“苏拾平:台湾出版业当前面临的三个问题”一文作出的回应。作者傅瑞德系台湾出版业界人士,曾任资讯品牌行销主管,杂志出版社的总编辑兼社长,同时也致力于数字出版的探索和实验。
“苏公(苏拾平)最近犯一个口头禅,开口闭口就‘台湾出版产业链正面临崩解的危机。’”
昨天百道网上刊出一篇名为“苏拾平:台湾出版业当前面临的三个问题”对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长苏拾平先生的报导,其中提到“台湾出版产业链正面临崩解的危机,要从发行的基本模型已受到破坏开始讲起”;其实不仅台湾,全世界的出版业都一样。
我在比较传统和数位出版的时候常常说,传统出版和印刷是一门传承上千年的行业,已经有一套非常固定的产业链、制作流程、以及商业模式;这么说有两个意义:
基本上从“想出书/杂志”到“把书/杂志做出来卖”已经有固定的轨道;中间的差异只是投入资源的多少、操作手法高低、以及最后卖得好不好而已,至于怎么做、怎么印、怎么卖都没有太大的意外。这是优点(一切有迹可循)、也是缺点。
所谓缺点,就是整个流程之中没有秘密、也没有“技术领先”可言,要从起跑点就脱颖而出,除了掌握好卖的内容、以及过程之中的用心之外,挥洒空间不大。
现今的数位出版商业模式,与其说跟传统书籍一样,不如说比较像计算机软件;更糟糕的是,商业模式中的“制作工具”和“流程”两个要件都掌握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上,而这两点又紧紧相扣。
举例来说,免费和收费数位出版品的工具和通路就完全不同(在此先不考虑互动之类的技术差异):
免费:只要用任何软件编辑好,然后“打印”成PDF、HTML、ePub、甚至纯文字格式即可,额外的工具成本近乎没有,但这样出版的东西不太可能收得到钱。
收费:最基本的依赖因素是帮你处理上架和金流、让你收得到钱的通路,象是苹果iTunes、Amazon、Google Play等等,要上哪个市场,就得做成它能接受的格式;而要做成那样的格式,就会限制你能使用的工具和制作流程。
当然,你硬要用免费的方式做收费的东西(反之亦然),没人拦得了你,只是看会不会浪费成本和力气、有没有其他营销或营收考量而已。
说了上面这些,我的重点在于数位出版的发展,引进了许多传统出版业所没有的观点、以及全新的游戏规则,打破了原本“出版者 ─ 印刷厂 ─ 通路商 ─ 书店”的黄金组合。由于目前大多数的传统出版者都缺乏数位制作能力和知识,所以如果要做的话,在“印刷厂”(数位版制作者)的阶段就已经脱离掌控;而之后的阶段又有太多只有数位出版者才知道的陷阱,这可以说是传统出版业抗拒数字化的原因,也是结果。
所以,“台湾出版产业链正面临崩解”是事实,但很少人知道怎么因应。报导中苏先生说的:
从供需结构来看,眼前有两个门槛要跨越。一是要有足够数量的人拥有阅读器。二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新书供应。现在是供需两方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所以没有良性发展。
是正确的,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重点;文中也提到的“如果出版界不团结起来整合,还有谁可以整合呢”才是重点。
重点是,很遗憾,出版界是不会主动团结起来整合的。
为了自己现实的生存和利益着想、为了不让竞争对手获益着想、小出版社为了不被大出版社挤压着想、大出版社为了不让小出版社趁机迎头赶上着想,出版业是不会团结起来整合的。
说实在话,这一点我很悲观。这两年,我看过太多出版业界在数位领域互相卡位、互相挤压、互相抵消各种努力的现况。
阅读器的数量早已不是问题(会在2012年的今天谈阅读器数量的问题,就已经有点脱节)、新书数量也不是问题,台湾出版界以书养书的书海战术是有名的;问题在于出版业者签了数位版权自己不做、也不愿释出给别人做、占畅销书多数的翻译书拿不到(或是不愿意多花钱拿)数位版权。
虽说如此,这篇报导的内容我是很赞同的,尤其是这一段:
编辑力的具体内容,大约包括选题定位、读者引领、编辑技术与成本控管等四项。这需要见识、眼光、美感和灵活的调度能力,也需要有基本的财务概念。过去二十年中,台湾累积了一群兼具这四种能力的优秀人才,与欧美或日本的编辑人才相比,不但毫不逊色,甚且过之,这是台湾出版业的最大优势,千万不可中断。如果埋没了这些技艺,台湾出版业也就暗淡无光了。
把编辑力列为重要的出版资产与社会资产,也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事情(请参阅“http://fredjame.com/post/33655159012" ”这篇的后半段与相关连结);虽然目前数位出版造成了编辑技艺与能力的断层(例如知道JPG和PNG图档差异和用法的纸本编辑就很少),但长久而言,编辑仍是数位和纸本出版的骨干,也是将来数位出版技术普及之后的决胜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