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唱片业的复苏

全球唱片业在过去的几年里受盗版、降价、经济周期、顾客品位多样化和唱片专辑模式的失败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各大音乐公司的收入连续四年下滑。今年伊始,各投行却纷纷调高了对音乐行业和唱片公司的评级,唱片公司的股价也开始保持稳步攀升的势头。很多迹象表明,唱片业在今年进入复苏期。这背后的动力在哪里呢?

    首先,全球打击盗版数字音乐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唱片业的全球销售额从1999年380亿美元的顶峰下滑到去年的约300亿美元,其中仅CD非法拷贝及网络盗版造成的损失已达逾60亿美元。为了打击此类盗版行为,今年3月23日,美国唱片协会正式向联邦法院起诉美国21所大学的校园网用户非法免费下载在线音乐。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上周早些时候也宣布,将在四个国家提起诉讼。

    其次,在线音乐成为亮点,各大音乐公司纷纷加大在网络音乐下载业务上的投资。据Jupiter研究公司称,在线音乐销售额预计将在2008年达到15亿美元,占到音乐市场总销售额的12%,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Forrester研究公司则认为,今后四年在线音乐销售数量将占音乐产业销售总额的33%。事实上,过去六个月里正是超过1920万的数字音乐通过网络在线销售,大大缓解了整个行业的下滑趋势。在线音乐正成为重塑音乐产业的新机会。

    第三,除了提供合法在线音乐下载,唱片业还在考虑其他新的收入来源并且不遗余力的削减成本。新收入来源比如互联网上的实物销售,DVD音乐录影带的制作和销售,互联网络广播等等。虽然手机铃声市场在北美才刚刚启动,在亚洲等一些地区已经经历了爆炸似的增长。在削减成本上,华纳和百代近日都将裁员千人以上,而五大唱片公司环球(Universal)、华纳(Warner)、百代(EMI)、索尼(SONY)和BMG更是计划在今后三年中,把日常开支削减13亿至14亿美元。  

    当然,打击盗版运动和裁员终究是被动的,而唱片业的复苏可能更需要音乐公司采取主动出击赢得收入,这便体现在其对于新收入来源的发掘上。在诸多出路中,在线音乐下载成为了唱片公司推动产业发展的焦点。苹果公司用一年的时间通过iTunes在在线音乐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微软、索尼、Virgin、雅虎甚至沃尔玛、可口可乐蜂拥而至在线音乐市场。在线音乐表象一派繁荣,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发展绝非并无艰辛。

    第一,音乐下载业务本身的利润并不可观。对于苹果公司,音乐下载最大的价值在于推动对支持"数字权力管理"技术的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的需求。Roxio和Real也都在利用在线音乐服务推动其产品销售。Roxio的在线音乐部门2003年第四季度亏损1500万美元。

    第二,正版在线音乐在兼顾了歌手、著作权人和公司的利益之后,新的利益难以均衡,导致在线音乐在产业链上出现新问题。比如在我国,音乐下载提供商均采取通过电信运营商代收费方式进行交易,这样,在SP与用户之间多了一个环节--电信运营商。它虽解决了网上下载收费方式的问题,但也掌握了各合作网站的生命线。这样,对于国际唱片巨头五大唱片公司而言,中国进行在线音乐的支付成本要占到成交额的30%,而在北美该比例仅为1.5%。

    第三,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问题迟迟得不到明朗的解决。在线音乐的兴起对传统唱片发行环节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有着百年历史的唱片巨头短时间还难以适应这一发行渠道冲击。而在在线音乐价值链中唱片公司这一高端如若不授权,在线音乐就无法推广。唱片公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重新核定与平衡公司内部各利益要素,考虑如何打破原有的唱片发行规则。

    无论如何,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指数增长,在线音乐消费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唱片公司必须尽快打破传统壁垒,加入在线音乐的竞争行列之中。

    综上所述,唱片业的复苏也许并不会来得很轻松,但是,鉴于全球音乐唱片行业的周期性恢复,顾客购买力的提高,打击在线音乐盗版力度的加强和今年下半年国际唱片发行量预期的增长等诸多因素,我们对于全球唱片业的复苏表示谨慎的乐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