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影片《云图》(注意不是小说),我就想起了那个著名的段子:到了上海才知道自己……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到了海南才知道自己……我可以模仿一句的是:看了《云图》才更知道《黑客帝国》伟大。
以制作过《黑客帝国》(Matrix,1999~2003)和《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2005)这样极品的沃卓斯基姐弟(Wachowski,制作《黑客帝国》时还是沃卓斯基兄弟)之盛名,人们当然期望《云图》也是极品——即使未能再上层楼,至少也要保持同样水准吧?不幸的是,《云图》是一部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作品。中国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古语,用在《云图》身上,真是再确切不过了。
《云图》究竟达到了何种水准,我们应该尽可能客观地来评判——不是快意恩仇式的乱骂或滥捧(比如“最大的烂片”或“绝对的神作”之类),而是将它置于适当的作品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中,再心平气和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有小故事,没新思想
因为《云图》中讲了六个故事,这也许使得许多影评人觉得,自己能够将这六个故事理清楚,就可算大功告成了。所以许多影评文章都在那里复述这六个故事,或辨认周迅在其中扮演了几个角色之类。其实这样的认识层次是远远不够的。
评价科幻或幻想影片,主要有两项指标:首先是思想性,包括思想的深度或高度;其次是景观,即向观众展现奇幻的、令人震撼的景观。思想性作品的丰碑,迄今为止当然是难以逾越的《黑客帝国》系列。以景观取胜的作品,《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2005)系列当然是无可争议的里程碑。这两座碑也有高下,《黑客帝国》在思想性上迄今尚无影片能出其右,但它在景观上也有相当令人震撼的呈现;而《星球大战》是靠景观成为科幻影片里程碑的,在思想性方面它完全乏善可陈,所以我以前在影评中将《星球大战》称为“一座没有思想的里程碑”。
为什么对科幻或幻想影片要用上面的两项指标?因为这两项指标通常是科幻或幻想影片最能够表现的,而且我们通常不会去苛求别的类型片在这两项指标上有出色表现,比如我们通常不会要求一部爱情片中有令人震撼的景观(如果有当然也挺好)。
那么《云图》能不能算科幻片呢?我认为应该算——事实上大部分媒体和观众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影片的六个故事中,至少有两个是典型的科幻形式:故事五,首尔2144年复制人星美-451的故事;故事六,人类文明衰落之后第106个冬天的故事。另一个故事,即故事三,1973年美国旧金山女记者和老博士揭露核电站黑幕的故事,也是典型的科幻影片题材,尽管没有采用科幻的形式。
既然《云图》可以算科幻影片,那我们就要用上述关于科幻或幻想影片的两项指标来衡量这部影片了。这一衡量,《云图》就惨了。
这六个故事当然都不失为过得去的故事,但从思想性来说,那就都乏善可陈了。其中看起来最有思想性的,要算故事五,即复制人星美-451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到了复制人的人权问题。但是稍微熟悉科幻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也可以平移为克隆人的人权问题,或者机器人的人权问题,而所有这类问题早就有科幻影片反复讨论过了。我只举几部较为有名的为例就够了:《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1,复制人的人权)、《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2005,克隆人的人权)、《变人》(Bicentennial Man,1999,机器人的人权)。和这三部影片相比,《云图》中星美-451的故事显得多么乏力,多么山寨。
另外五个小故事所表现的思想性,也都完全没有新意。例如,有人看到故事六描写了人类文明崩溃之后的世界,从中看到了“轮回”的观念,就感到“深刻”了,其实这种“文明崩溃—重建”的思想,在许多科幻作品中早就表达过无数次了。例如威尔斯(H. G. Wells)早在1895年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也有同名电影)中,想象过公元802701年的未来世界,那时就是文明崩溃状态,光景与《云图》故事六中非常相似。至于“轮回”,就举《黑客帝国》为例好了,在第二部结尾处,造物主告诉尼奥,Matrix已升级过五次,尼奥已是第六任同一角色了,这不就是“轮回”吗?
至于景观,在所有这六个故事中都平淡无奇——平淡到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科幻或幻想作品应有的惊奇,更不用说震撼了。例如,在故事五中,从星美-451的人物造型,到故事中的场景道具,无一不透出股小制作平庸科幻片因陋就简的气息。真搞不明白沃卓斯基姐弟,在制作了《黑客帝国》三部曲这样的巅峰之作十年之后,怎么还好意思拿出在景观方面只有这种档次的作品。
最大创新:小故事也不好好讲
沃卓斯基姐弟之所以敢于拿《云图》出来面世,甚至还对《云图》表达了某种程度上的信心,是因为《云图》毕竟还是有所创新的。
《云图》确实有一个创新,这个创新也确实有一点技术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