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标题党了,居然取这么个题目,但也并非全然杜撰。“老神仙”指陆谷孙,这位复旦大学外国文学教授、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新英汉词典》主编,近些年把专栏、博文写得妙趣横生、风生水起。他新开的微博,自称“陆老神仙”,颇有世外高人的味道,让人联想起“大隐隐于市”这句话。 至于《大河恋》,这部由前帅哥罗伯特·雷德福导演、当红帅哥布拉特·皮特主演的文艺片,更无需啰嗦。我看此片在五六年前,情节已模糊,却至今为其节奏而陶醉。这节奏概括起来简单——缓慢。有趣的是,同为缓慢,美国西部的慢法和日本的小津安二郎不一样,和伊朗的阿巴斯不一样,和越南的陈英雄也不一样……从同一样事物中窥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正是观影的乐趣之一。 如今,这乐趣也能通过阅读获得。因为陆老神仙亲自操刀,翻译了《大河恋》的原著即美国作家诺曼·麦克林恩的名作《一江流过水悠悠》。 对中国读者而言,麦克林恩是个陌生的名字。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专攻莎士比亚和浪漫派诗歌——这或许是出版社请陆谷孙翻译的初衷。不过任教期间,他似乎没多大名气,至少我想不起陆老神仙在自己的《莎士比亚研究十讲》里提到过此人。麦克林恩的世俗名声源于退休后,年过七旬的他出版了处女作《一江流过水悠悠》,意外成功。去世一年后(1991),芝加哥大学将一座改建的教堂建筑命名为“麦克林恩楼”。又过一年,电影《大河恋》上映,遂成经典。 “这是一部自传性小说。”陆老神仙说。故事很简单。男主角诺曼和弟弟保罗成长于美国西部小镇密苏拉,那地方山林环抱、大河流淌,河中鳟鱼肥美。在父亲的调教下,兄弟俩学会了绝活“蝇钓技艺”,保罗更是个中高手。不幸保罗英年早逝,多年后诺曼退休,回到河畔,慢慢品咂垂钓的往事…… 我以为,书中对垂钓的精到把握,是电影语言所无法达到的。试举一段:“垂钓是一重世界,从其他世界里被营造分隔出来,而这里边又有各个不同的境界,其中一个就是在小水域里钓大鱼,空间逼仄,水又浅,鱼和渔夫双双施展不开,而溪边垂柳也都与渔夫作对。”这里,细节是动人的,比细节更动人的是蕴含其中的宗教般的虔诚,那是种生活哲学。哲学天然地与文字亲缘,我想象不出镜头如何表达它,或者用旁白?那叫煞风景。这也是为什么阅读不可能被替代。 当然,对翻译这无疑是个挑战。陆老神仙承认,接活才两天,他就打退堂鼓,“前15页都在讲钓鱼,而我对钓鱼一窍不通。”但最终他仅耗时一个月,就完成了任务。“我是被美国的自然景色深深打动了。”陆老神仙想起1980年代,他去美国国会参观,“墙上挂着风景画,从缅因到俄勒冈,还有纵贯全美的落基山脉。和欧洲不同,在那儿的博物馆,你到处能看到保留完整的遗物。”从这一区别出发,陆谷孙做了深入解读:“我认为美国人的精神不仅来源于五月花号的契约,更来自于丛林、山川和草莽之间,那是一种以西进运动时期为典型的开拓精神。”老神仙不愧为老神仙,片言只语即直抵核心。 因此不夸张地说,陆老神仙也是我读《一江流过水悠悠》的重要理由。翻文艺小说,最高境界是“淡而不寡”,做到很难。但陆老神仙的资历与功力,让人放心。何况他很较真。书中有个情节,父亲拿起《圣经》说“good book”,老神仙翻成“好书”,编辑则在前面加了“一本”两字。“这下我急了。按说加两个字意思也很通顺,但父子间对话的男子气度被削弱了,原本轻快的对话节奏也变得拖沓。所以我坚持改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