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品质求存 理性求解

  针对当前学术出版存在的问题,王明舟给出的建议是:要实现突破,第一,出版者必须要有学术出版的热情和理念,只有这样,学术出版才能坚持;第二,思路要明确,结构要合理,不断坚守和创新,著译并重,以精为要,必须严格坚持学术出版的法律规范、学术规范、技术规范,建立公平的学术出版环境,以科学的评审制度,保证学术出版的基本门槛,抑制、减少平庸作品以出版补贴、自费出版的名义泛滥;第三,充分发挥国家出版基金等各种基金的作用,加大对优秀学术著作的出版支持力度,减轻出版机构的经济压力,促进更多优秀学术作品面世;第四,大力加强对编辑的业务培训,提高编辑人员把握学术著作的能力。

  “学术著作在编辑这里把好关,就会大大减少学术垃圾产生的可能。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辑,是保持出版社学术品格的中流砥柱。”王焰表示,华东师大社要求学术编辑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培养学术责任感、学术敏感性和学术鉴别力,甚至可以参与一些学术研究。

  高远放眼抓“两个效益” 

  “虽然学术出版目前尚不足以对大学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但很多大学出版社依然坚定地选择学术出版作为立社之本,‘痛并快乐着’,因为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本源。”王明舟道出了很多大学出版社共同的坚守。

  大学出版社应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徐有智认为,出版作为文化产业,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认为,做学术出版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而要从国家整体学术水平提升的角度来看,如果完全按照高要求来做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出版,投入大、成本高、难度大,即使有一定的经费资助,出版社仍然难以获得好的经济回报。”目前由于制度的缺失,加之没有一套很正规的学术出版规范,很多出版社只是将学术出版资助视为一个经济来源,没有考虑也没有动力去真正重视学术出版的质量与水平。

  王明舟认为,出版创造的利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最直观的,就是为出版企业实现了多少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另一个方面,即为社会间接创造了多少价值。比如,也许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的传播,出版企业并不赢利,但完全可能因此而带来其他行业的飞速发展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先进思想和观念的传播,可能带来社会的大发展,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站在更高处衡量传播学术与创造利润的关系,不可以从出版企业的局部,单纯地以利润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王明舟说。

  “学术出版的赢利问题是出版方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但是赢利的‘期望值’要合理。”左健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学术出版在整体上永远是小众的,少数学术价值很高的图书即使亏本也要出版,并且做学术出版的人都明白,其实这些书最终是不会亏本的,是完全可以赢利的。

  “我一直坚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王焰认为,虽然学术出版物不会像通常意义上的畅销书那样,能在很短时间内给出版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是真正高质量的优秀学术著作仍然有其市场,而且,契合公众需求、摸准市场脉搏的学术出版物,还是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对于出版社来说,只要开动脑筋,把学术与市场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非不可能。该社选择了一条知其难为而为之的道路,即:出精品,走高端之路,以品质求生存,坚决杜绝学术垃圾。目前学术书已经占华东师大社产品结构的20%左右,每年销售码洋也占到全社销售码洋的1/5。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不仅使该社得到了学界的认可,显著提高了出版社的学术品位,而且实现了不错的销售成绩,打破了学术书不赚反亏的尴尬状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