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家出版社加强学术出版规范,强化审查机制。
10月31日上午,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召开“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座谈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有关行业协会代表、中科院出版委等部门代表、中国出版集团等出版集团代表以及50余家重要学术著作出版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代表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五家发起单位、联合其余兄弟单位发起实施学术规范的倡议。
11月13日,三联书店召开了全社会议,成立了学术规范出版委员会,加强审查机制,总经理和总编辑作为编审主任,对重点图书实行票决制,对图书质量严格把关。
“学术不端”查源头
“我国学术出版在规模和数量上已经成为了出版大国,要想变为出版强国,就要改变以往以码洋论成败的观念。”谢寿光表示,衡量一个出版社的实力应该是该社的学术出版能力和影响力。
在谈及为什么在10月31日这天发起加强学术出版规范的《倡议书》时,谢寿光介绍,针对学术出版领域存在的问题,社科文献出版社从1998年就开始制定方案进行规范,几乎每两年大修一次,每一年小修一次,而在这一时间发出倡议加强学术出版规范,是全国50多家以学术出版为己任的出版社达成的共识。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介绍说:“加强学术规范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在新闻总署下发通知前,我们已经综合各个部门的具体规范要求,出台了整个三联书店的学术规范。”
法律出版社社长黄闽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研究生提交博士论文过程中,涉及到学术规范方面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可以检验一本学术作品是否可能存在抄袭或者频繁引用的情况。而图书出版领域,并未建立这种机制,主要是根据合约规定作品应当注释体例规范,不应有违反学术规范行为,否则承担相应责任。“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比较昂贵,不是每个出版社都能装备。但是从长远看,若是能在出版社安装查重软件,对拟出版的学术作品进行查重的话,很大程度上能减少抄袭等学术不端的行为。每本学术著作都是学术思想的传承,只有恪守良好的学术规范才能让学术薪火相传。
提高门槛 防止泥沙俱下
近几年来,学术出版泥沙俱下,学术质量参差不齐,整个学术出版的风气都很浮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终审编辑李红表示,这种浮躁的风气,不仅渗透了学术出版机构,在高校的学术研究中也有体现,有些学者和高校教师学风不扎实,老一辈学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研究之风,现在很少见。很多研究者想的是如何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就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一样,发表一些不很成熟的研究心得,有时为出版专著,甚至把相关的论文结集,改用章节体例,改头换面,人为做成专著的模样,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新观点和新成果。还有的因为申请到的课题或者项目快结项了,需要出版成果,而匆匆拼凑交差。这样“做出来”的学术书籍,质量可想而知。
在总署下发关于加强学术出版的规范的通知后,科学出版社积极响应,他们希望规范学术出版,使学术出版回归专业化轨道,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出台一些行业规范标准,指导和帮助出版机构规范学术出版,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锋透露,随着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许多出版社和文化公司在短时间内纷纷进入学术出版领域,学术图书品种和出版机构的激增使出版过程中本应发挥遴选和把关作用的环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学术出版“泥沙俱下”的现象引起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批评。要想改变学术出版“泥沙俱下”的现状,就应提高学术出版的门槛,而学术出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是提高门槛的重要体现。
规范是自身发展需要
“提高学术出版物质量仅靠三联书店一己之力无法实现,这需要整个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樊希安介绍,同时加强学术出版规范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三联书店出版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因此樊希安特别强调,三联书店绝不会因为扩大规模而不追求质量。
樊希安说:“今年出台的加强学术出版规范,有力地保证了学术出版物的质量。我们要求从每一本书做起,一步步实现学术出版的规范化。如我们正在出版的《邓小平时代》,除了在学术质量上更加严格把控,在索引和参考文献方面也在逐步规范。虽然增加了印制成本,但在章节后面仍然增加了该书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