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选题策划要做到五个兼顾

  出版产业是兼具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的特殊产业,如果我们的产品不能反映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时代精神,就失去了行业存在的基础。因此,出版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承担起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打造优秀图书品牌,不断提升出版社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年关岁末,各出版单位的年度选题论证会又将陆续展开。论证会上提交的选题怎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符合出版的实际,是关系到出版企业全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大事。随着出版单位转制完成、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形态让选题策划的意义更加凸显。下面,笔者从策划与规划、品种与品牌、学术与普及、利润与文化、渠道与项目等五个方面,谈谈对图书选题策划的看法,希望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

  做策划,更要做规划

  好的选题首先在于策划,策划的精髓在于创意,创意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大量搜集、分析与图书选题相关的市场信息,并对读者对象、作者背景、内容质量、开本印张、设计装帧、营销资源等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设计。编辑只有成为图书出版的全程操盘手,选题策划中的创意才能被凸显,图书上市后才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

  但是对出版社而言,选题策划好了,只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自下而上提出选题的方式,很容易造成选题杂乱无章,不利于品牌建设,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出版社在确定年度选题时,重点做好战略规划,把策划出的好选题纳入本社的发展实际。选题规划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规划重在合理安排选题板块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效益结构,既要突出重点,又能使不同类别的选题形成优质选题群,集中反映自身的出版特色和出版重点;纵向规划侧重于出版社在产品线建设方面的中长期规划,包括选题年度总量规划、动销品种建设规划、新领域产品拓展规划、跨年度出版延伸规划等,如果选题的纵向规划科学,就能为出版社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综合来看,只有在规划内完成的策划,才称得上是有效策划。

  做品种,更要做品牌

  出版企业要实现大发展,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动销品种,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同时,根据塔基和塔尖理论,缺乏雄厚产品基础的出版社,也很难持续打造出引领市场的畅销品种。因此,出版社必须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不断扩大优势板块选题开发力度,形成稳固的优质产品群;不断开拓相关、相近领域,持续形成继发优势板块。只有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更多优秀选题,才能建设成充满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选题开发时做品种已是势在必行。

  然而,做品种并不意味着盲目贪多,而是在保证板块清晰和图书高质量基础上的总量扩大。近几年,与我国图书出版业整体迅猛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每年巨大的库存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极大负担。由于图书总体质量不高,我国出版产业正进入“相对产能过剩期”,不仅造成了出版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还产生了大量的劣质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品种的同时更要做品牌。

  做品牌,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生产出社会需要、读者欢迎的文化精品。精品图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集聚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人民的精神塑造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鼓舞作用。精品图书的产生过程,就是出版的选择过程。精品战略和精品意识的加强,必然要求编辑人员在选题策划时严格把关、优中选优,把真正有出版价值的选题策划到位。这样不仅为读者贡献了更多的优质精神食粮,更树立起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如果说,做品种旨在完善出版社的产品线,那么做品牌就是要打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做学术,更要做普及

  学术图书虽然市场反响度低,但因为反映着民族文化的深度与厚度,体现了国家学术的最新成果,对于提高出版社的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意义重大。尤其对一些中小出版社来说,优秀的学术图书无疑能让他们在相关领域立得住脚、闯得出品牌,因而成为这些出版社走专业化、特色化之路的必然选择。所以,即便在专业难度和市场表现平淡的双重压力下,仍然有一些出版社和编辑数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学术出版领域,策划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学术含量的厚重之作,表现出可贵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