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选题策划要做到五个兼顾

  然而对多数出版社和编辑来说,学术出版并不能成为其主攻重点;通过不断创造普及性精品,形成优势板块,确立在出版领域的专业地位和品牌特色,才是更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学术性出版物旨在积累文化,体现在文化流传的时间长度上;而普及类出版物更着眼于传播文化,体现在文化流传的空间广度上。相比学术出版而言,普及类读物因为讲解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接受面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对于知识普及、国民素养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普及类读物因其受众较为广泛,潜在读者多,市场需求量大,更易成为畅销出版物。所以,出版社在选题规划时,一定要将绝大多数选题定位为普及类读物;编辑人员在选题策划时,也务必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仔细研究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不断生产出读者需要的、优秀的普及类读物。

  求利润,更要做文化

  出版社作为市场主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编辑在策划选题时,紧紧围绕市场这个决定性因素,不断开发出市场刚性需求产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出版价值链的延伸。同时,出版单位在选题论证时,还要综合发行、营销等部门的意见,对所有选题进行严格筛选。脱离市场,不能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或者虽有市场,但经济效益过低,市场回馈率太差的选题,都算不上是好选题。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出版产业是兼具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的特殊产业,如果我们的产品不能反映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时代精神,就失去了行业存在的基础。因此,出版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承担起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打造优秀图书品牌,不断提升出版社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一些出版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化责任,这必须引起全行业的警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一系列改革措施将陆续出台,作为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不仅面临着自身发展的重任,更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肩负起思想引导、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的光荣使命。因此,在选题策划时,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两个效益的统一作为我们评价选题、批准选题的最高标准。我们应该坚信,那些有巨大文化价值的产品,一定也会成为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产品。

  建渠道,更要做项目

  经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发展,尤其是经历了转企改制后,多数出版单位对“渠道为王”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以市场为导向的渠道建设机制基本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版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市场;国家投入、政府采购也是市场。面对广阔的新兴市场,在传统的主渠道、二渠道外,具有独特优势的电商渠道、商超渠道、馆配渠道、采购渠道等正在日臻成熟,并对出版社的项目策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报道称,国家层面推进的全民阅读已进入立法阶段,各省市的全民阅读委员会将陆续设立。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自上而下的全民阅读领导机构,以法律形式规范、促进、保障各类阅读活动开展,必然催生庞大的阅读市场,由此带来的图书市场扩容也指日可待。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这预示着出版面临的新兴文化市场将更加广阔。这个市场包括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连队书屋等诸多文化惠民工程,具有需求旺盛、持续稳定等特点,为出版单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引发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出版社在进行产品规划时,一定要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有针对性地策划出一批导向正确、特色鲜明、价格合理、适销对路的项目,紧紧抓住市场扩容的历史机遇期,在完成好文化惠民重任的同时,抢占先机,把握商机,争取更快的发展。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