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在学术层面着力”
8月29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中华学术文库”(英文丛书)项目,未来两年,第一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当代中国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学术经典,将陆续以英文出版,直接与国外读者见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说:“这套文库应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变化呈现出来。上世纪80年代,商务印刷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对中国的学术深有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变化巨大,正在崛起,‘中华学术文库’的出版,可以说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
“向世界说明中国”
“中华学术文库”计划出版的第一辑书目包括胡适的《胡适英文文存》、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费孝通的《全球化与文化自觉》、侯仁之的《北平的历史地理》、厉以宁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乐黛云的《中西文学相遇》、耿云志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苏力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八部著作,既包括作者以英文写作的著作,也包括需要翻译出版的著作。
“中华学术文库”的策划人之一、外研社人文社科分社社长吴浩对本刊记者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提出‘向世界说明中国’。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着力在学术层面,将最经典的中国学术作品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最大程度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并实现了巨大的顺差;与此同时,版权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在版权输出中,汉语类语言教材、传统文化出版物等占据较大比例,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等反映当代中国的图书版权输出持续增长。
“我们觉得,应该围绕中国与世界的主题进行出版的规划,整理英文国故,将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中国学者优秀学术成果的著作进行整理、出版。”吴浩说,“近代以来,中国有很多学者到国外学习,用英文写了一批在世界学术界都享有盛誉的著作,如社会学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1938年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最初以英文发表,1939年在英国出版。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看到的多是中文译本,而不是最原初的英文版本。这些学者用英文思考,用英文写出的与世界接轨的一批著作,我们在编辑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中文译本,还存在与英文原本有出入的地方。”
吴浩介绍,在同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国外对反映现当代中国的著作很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萌发了合作出版‘中华学术文库’的想法。”
“找到最合适的翻译者”
2012年的伦敦国际书展上,剑桥大学出版社发布了“剑桥中国文库”英语丛书,收录了《中国文化入门》丛书、《中华文明史》英文版、华罗庚的《高等数学引论》英文版、厉以宁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英文版等著作。
“在这个项目中,剑桥大学出版社多是直接寻找适合的中国学者和著作,而在外研社和施普林格合作的‘中华学术文库’项目中,作为中国本土出版社,外研社扮演了更加积极的角色,并在翻译、编辑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吴浩说。
相比将英文出版物翻译成中文,将中文出版物翻译成英文出版的挑战更大。“能将中文翻译成英文的人才更缺乏。”吴浩说,“每人的写作风格不同,翻译风格也不同,我们努力为每一本著作找到最合适的翻译者。”
2010年,外研社出版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英文版。为了将此书翻译成英文,著名翻译家凌原和他的团队大概用了一年时间完成翻译。为了确保书中经济学术语的翻译准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教授帮助校订了译文中的经济学术语。整个译文又经外籍专家润色,最终,这个英文译本获得了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认可,并在海外出版。
厉以宁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英文版入选“中华学术文库”。厉以宁说:“中国正处于双重转型的阶段,除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外,还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两种转型重叠,在世界上是没有的。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学对世界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一定要提到这种双重转型。”
《中国日报》社前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朱英璜说:“多年来我一直关注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但这方面不能大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缺的是精品,尤其是近代和现代的代表中国文化的精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耿云志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努力把西方的东西介绍到中国,让中国人开眼界,了解世界,这个工作用力较多。反过来把中国的东西介绍到国外却还做得比较少,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学术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对外交流从学术上下功夫非常对。”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