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的书,最好没有实用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近体诗的传统,从唐初开始,大概有一千两三百年历史。古体诗更长,大概一千七八百年。赋的传统还要长,词则短一些。无论它们规模大小,历史长短,都比我们今天看到的从民国以来的白话文学的历史要长很多。当代人的文言文写作能力普遍下降,但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或者说能够展示这方面能力的人,还是有的。任何时代,只要有人还会这个,它就会有品位、有累积,就会有天纵之才出现。当然我们必须要在教育里提供温床,提供机会。

    解放周末:您并不焦虑?

    张大春:我不太焦虑。带着焦虑不容易看清楚事情的本相。我们对于传统的凋敝有焦虑,就不容易看清楚传统是什么。把焦虑排除掉,就比较容易看到到底这传统值得维系的成分在哪里,它的生命力在哪里。

    有人说,传统诗词将来没有人写了怎么办?那我要问你,你写不写?有些人说,古典诗词过气了,我对这种观点一向不回答,因为没办法谈。但是,我也渐渐注意到,自从有了网络以后,古典诗词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回响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创作。

    网络世界很奇妙:微博140个字,就可以发两首七律。我在自己的微博里贴诗,一开始没什么反应,但是后来关注的人开始多了。我发一篇新诗或者是诗论,就会有陌生人进来,有各种反应。哪怕网络上充满着那种到你门口吐口痰就走的人,但更多的人是好奇,这种好奇一旦发生,再跨一步,那就 “进来”了。所以我一点都不担心,现在的工具其实能够非常方便地传播传统文化。

    解放周末:但另一个现实是, “诗到唐朝已写完”,现代人创作诗词时会有一定的压迫感。

    张大春:中国古代有几千万首诗歌都在写离别,或者是怀才不遇这种情感,几千万人都已经写过了。我们不可能有新的情感,关键是,我们怎样从旧的情感里拉出新的方向来,或者要有新的见解,要有对这个情感的新的解释或描述,大体上才会让我们今天生活的人写古典诗具备新的意义。有些人一写就是在模仿古体诗,这个有点糟糕。使用文言写诗容易有模仿气,一定要避免。没有新角度、新视野,没有新的认知情感的方法,那你不过是抄古人的而已。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