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厚爱帕慕克

  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至此,帕慕克全部作品已经出齐,包括《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纯真博物馆》等11部。

  2009年,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6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为演说结集。帕慕克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解释了小说家的意识活动内容。在帕慕克的论述中,小说的写作和阅读是人类伟大的乐观主义行为之一。帕慕克是天真的、感伤的小说家,他渴望兼有天真与感伤品质的读者。

  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35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象,他觉得是时候谈谈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被誉为“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之一”的帕慕克,现为哥伦比亚大学人文教授,主讲比较文学和写作。

  帕慕克是中国最畅销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其作品中文版总发行量已逾76万册。仅中国一个市场,便占到帕慕克作品全球销量700余万册的十分之一强。

  “读帕慕克,不太会有隔膜感。我在读《黑书》和《我的名字叫红》时,酣畅淋漓,非常过瘾。”

  国内研究帕慕克的权威、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穆宏燕认为,帕慕克对于中国人最大的魅力,在于他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一体。相对于西方作家,他在作品中放入更多东方文化元素,使中国读者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她以《伊斯坦布尔》为例。“中国与土耳其的传统文化,都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入侵下挣扎,这是世界文明古国所共有的感受。在《伊斯坦布尔》里,他描述了那些奥斯曼时代古老建筑的灰飞烟灭……那种骄傲,那种惆怅,让中国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强烈共鸣。”

  帕慕克在获得“中国南方国际文学周·最具中国影响的国际作家”奖项时也表示,自己的故事进入如此多中国读者的想象之中,让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坦言中国和土耳其文明悠久而伟大,这种深深根植在两国文化中的“根”,让他的作品可以在中国读者这里获得共鸣。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