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晓力谈到,《译丛》中的《这本书叫什么》的译者就是他敬仰的老师康宏逵。她说:“康先生译的这本书,可信度绝对是一流水准。”据刘晓力介绍,康宏逵曾耗时5年翻译拉卡托斯的名著《证明与反驳》,原著中提及的每一本参考文献他都会亲自去图书馆查阅,“在这样浮躁的社会中,能有这样学品的人不多了”。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认为,出版大型的科学文化类译丛有其特殊性与困难,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社都愿意、都有能力来做这样的事,但是这方面的书确实很重要,而其重要性不仅仅是在当下,可能过很多年以后才会逐渐凸显出来。一本书能够在学者的书架上占据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的位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衡量。 正如刘兵所说,打造大型译丛对于任何一个出版社来说都将是一个艰难的文化工程。首批4本著作在学科上是否过于分散?译丛的选题和出版进度应当快还是慢?针对与会学者争论比较集中的问题,彭卫国表示,《辞海译丛》的“辞海”有两个层面,一是包罗万象,二是比较严谨,因为一开始要呈系列地做,所以要先把头开好,然后再以敏捷的嗅觉、严谨的慢速度来磨这套书。 吴国盛说,科学在任何土壤上都可以开花结果,潘涛像一颗科学文化的种子,走到哪儿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最后树大根深。 潘涛曾在本报2006年度首届科普佳作评选活动中获得过“科学文化出版人”奖,当时记者在采访他时,他曾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推进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这需要有人做,而且是坚持不懈地做。”5年后,他坚守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