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自己的女性特质和冰冷的男性意向的数学糅合在一起,铸就了独一无二的柯瓦列夫斯卡娅。
“科学公主”的性别不就是女性吗?其实,性别往往具有多重意义。柯瓦列夫斯卡娅,这位最著名的女性数学家的社会性别是“存疑”的。科学是不是具有男性特质?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否认这点。女性的社会性别并不是一开始就本质地存在的,而是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柯氏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这位“科学公主”一直生活在被男性统治的数学圈,日常中的女性特质和她的数学男性气质无时无刻不在互相矛盾。正是这种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矛盾,造就了柯瓦列夫斯卡娅。 《旷代女杰——柯瓦列夫斯卡娅传》的作者是美国人科布利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妇女与性别学教授。这不仅仅是一部充满了感情色彩的传记,更多的是作者对于女性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思考。柯氏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文笔娟美的业余作家,她既是一个在数学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性。科布利茨细致地分析柯氏数不清的书信和回忆录,一点一滴地向读者展开柯氏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柯氏只有短短的41年寿命,但这不算太长的生命并不平凡。在那个保守空气多得足够让人窒息的年代,一个慢慢崛起的数学天才,让整个世界的知识分子都认识了她的名字。瞧不起她的人固然不在少数,但是更多同时代数学家们对于这个来自偏远的俄国女子,则充满了同行的敬意。柯氏是自文艺复兴后第一个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当然,柯氏也有她的不完美,她对于自己童年的纠结,对于旁人过分的爱,无端的争吵。但是这些也正是柯氏的魅力所在—— 一个活生生的女性。我喜欢这样真实的柯氏。她没有在女性主义的海洋中迷失——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同而放弃梦想,也没有因为别人的目光而裹足不前。在矛盾中前行,同时将自己的女性特质和冰冷的男性意向的数学糅合在一起,铸就了独一无二的柯瓦列夫斯卡娅。 柯氏为了成为一名被人所接受的数学家,怀揣着她的数学梦想,在德国、法国、瑞典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简单的一句——“她为了科学精神奉献了一切”并不能说出她的苦涩。作为一个女性科学家,在那个时代,当她每跨入一个门槛时,都要努力去证明她自己配得上数学。没有人会认为一个女性可以成为全欧洲最好的数学家。也不曾有人想过一个女性可以获得鲍廷奖金。甚至她自己的祖国也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勉强让她加入了俄国科学院。科学不仅仅是一项智力运动更是一项改变社会的动力,这个娇柔的身躯改变了这个世界。 “科学公主”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当她被柏林大学拒绝时,她是女性。当她一次又一次撬开数学冰冷的公式,她是男性。当她成为第一位数学女博士时,她是女性。当她慷慨激昂地演讲时,她是男性。 事实上,柯氏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视作了异端,一个带有男性特质的女数学家。但是,在男性特质为蓝本的科学界中,柯瓦列夫斯卡娅的存在恰恰证明了女性改造科学的努力。女性主义的科学,究竟能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新科学时代,暂且还不清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是一种新的描述和认知世界的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我们能更好地反思我们现在的科学—— 一种父权的冰冷的科学。在这个意义上,柯瓦列夫斯卡娅走在了最前端,不是以对抗性的形式,而是仿佛大声地说出“我就是那位‘科学公主’”打破沉默。 读者不妨带着性别的疑问去读读《旷代女杰——柯瓦列夫斯卡娅传》,也许这时,“科学公主”的性别秘密就不言而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