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总是在写都市中“绝大多数人无法逃脱的孤独”。他的小说与爱德华·霍珀的画有种奇妙的对应。霍珀的画也表现都市中的公寓、办公室、酒吧、火车站和剧院等场景。场景里的人似乎有明确职业却无固定工作,他们显得无所事事、面无表情、手里拿着书或是高脚杯,如静物一样与周围融为一体,但又显示出与环境的无限疏离。看霍珀的画,心中很容易涌出一股巨大的荒凉,耶茨小说的结局也往往如此。
耶茨确实是个极其出色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条理分明、神智清醒,有一种专业的、练达的高贵品质。书中充满务实、细腻、绝不故弄玄虚的心理分析,他至少继承到了两位伟大作家的才能:一个是海明威,
耶茨能够像海明威一样写对白,绝不让角色之间为说而说,耶茨小说中的对白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还常常具有“暗处惊雷”的效果。另一个则是机智、敏锐的菲茨杰拉德。最近新出的两本耶茨中文版小说,长篇《年轻的心在哭泣》和短篇《恋爱中的骗子》,都提到了菲茨杰拉德。除了和菲茨杰拉德拥有相似经历(去好莱坞改编剧本)外,耶茨觉得自己有着和菲茨杰拉德同样可怕的“自毁情节”,他的心理总是徘徊在崩溃边缘,常常毫无征兆地爆发自暴自弃的伤人话,使生活瞬间变得无法预料、不可把握。
《年轻的心在哭泣》讲的是迈克尔和露西的故事。露西来自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与迈克尔结婚时已独自拥有数百万美元的个人资产。她向往艺术家的生活,所以会喜欢上家境一般的迈克尔。迈克尔是个小有才能的诗人和剧作家,他本可以利用露西的钱专心写作,但他固有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和自尊心却不允许他样做,他执意住在寒酸的住宅,做一份普通的工作,结交庸俗乏味的邻居。
这对夫妻刚开始时相处得还好,但随着与周围人的交往,他们之间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有些来自于醋意,但更多是相互间赤裸裸的鄙视。他们互相挖苦对方的品位、嘲笑对方的怪癖,指责对方令人丢脸的举止。当露西不顾迈克尔的反对去找心理医生倾诉时,他们之间的裂痕再也无法补救:迈克尔对弗洛伊德式的理论极为反感。
他们终于分手,其后小说分开叙述他们的生活。露西先后认识了几个男人,最吸引她的一直是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但一旦与他们一起生活,美梦就消失了。露西最终只能独自生活。迈克尔几乎也一样,他在精神上陷入了“发疯-恐惧-发疯”的恶循环。这使他与别人很难相处,直到他认识安定稳重的女孩萨拉。但当萨拉生下一个小孩后,她与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完全自足自成一体的样子,又使迈克尔大为恐慌。
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中塑造过“飞女郎”的形象,她们总是让男人(哲学家)无可奈何、一筹莫展。耶茨则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很多让男人(心理学家)看了倍感绝望的“单身母亲”形象。耶茨从内心里对“单身母亲”感到恐慌和绝望。现实生活中,耶茨的父母在他三岁时离异,他和姐姐跟着母亲一起生活。母亲的坚强和独立既让他尊敬又让他恐惧。耶茨自己成人后也离了两次婚,第一个妻子和第二个妻子也都带着孩子离开了他。单身母亲的形象只会让耶茨感到恐惧和绝望。他的小说总是描写这种破碎的家庭:孩子跟着一个坚强的、独立的母亲,而男人则孑然一身、孤苦潦倒,完全被生活抛弃了。
短篇小说集《恋爱中的骗子》一共收有七个短篇,也颇有几篇写单身母亲的可怕、可敬又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头的形象。比如《哦,约瑟夫,我很累》、《选拔赛》、《本色女孩》、《问家人好》。用作书名的短篇《恋爱中的骗子》写得非常出色,结构清晰,心理分析非常深刻。最后一篇《告别莎莉》中,莎莉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绝不愿意迁就自己,向往美好纯洁的爱情,又不愿回避堕落混乱的生活。她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正确面对的充满矛盾的人,也是一个谁也无法驯服的独立的人。这无法不让人想起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最后一位南方女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