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角数起的第二颗树》一书,值得推荐的原因有两个:一、它的作者是E.B.怀特,二、它的翻译者是孙仲旭。前者是《纽约客》名满天下的老牌撰稿人,也被人称为随笔大师,随笔集《这就是纽约》就是这个家伙的得意之作,此外,还有童话《夏洛的网》。后者是国内翻译界的后起之秀,以翻译《小人物日记》、《门萨的娼妓》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作品声名鹊起,译笔之传神,遣词之练达,颇有大家风采。 怀特先生在书中大胆断言:“无论是谁,下笔时所写的都是自己,不管是否自知。”这句话可以成为我们进入怀特世界的一把钥匙。要知道,这本专栏集诞生的时代离现在有半个世纪,今天还能读得下去,这几乎就是奇迹。坊间有句玩笑话:真正的作家是绝不会给报纸写稿的,因为报纸多半近视,难逃速朽。怀特先生可不在乎这一点,谁让他靠的就是报纸专栏混饭吃呢!不过,同样是混饭吃,怀特先生显然要有分寸和高明得多,至少在编选这部书时,他挑选的是“那些并不太依赖于即事即景,或者启发其创作之异象的篇目”,看来怀特先生很清楚,应景之作早晚得风吹云散,生命长久的唯有关注恒久人性的文字。 只有大师级别的怀特方有如此的胆量,敢把小说、散文、书评还有诗歌一股脑儿地堆在一起出书,因为读者买账,哪怕是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从街角数起的第二颗树》一书依然完美地表现了怀特写作的特点:题材内容的针砭风格,文字的幽默风趣。作者习惯性地拿美国社会开涮,不动声色地加以嘲笑。书中怀特列举了美国社会中好些让他憋屈的事情,诸如他的一大箩筐的各种社会编号,税款编号,地产编号,保险编号等等,总之,一个人就是由种种编号组成的。再比如,怀特先生的狗在别的地方上了狗证,可此地的管理人员一直喋喋不休地告诫他需要重新办理手续,不然就要如何如何!怀特尽量把身姿放低,几乎低到尘埃里,社会不合理的、可笑的、荒唐的事情总难以逃脱他的眼睛,从这一点来说,怀特几乎就是随笔界的马克?吐温,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找这个社会的茬,又总是善于用滑稽风趣地笔法表现出来,令人心领神会。 这本书也同样让人见识了一个多方位的怀特:小说家,诗人,时事评论家,书评家。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干的事情,他几乎都干过,并且干得还不赖。本书分了五辑,有回忆往事的温情脉脉的文字;有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的时事评论;有深刻到位、形式独特的书评;也有鲁迅式的反讽诗歌;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城市笔记——他生命触角爬过纽约许多地方留下的痕迹。在这些文字中,怀特性格中的幽默元素始终贯穿其中,他的幽默很有特点,不动声色,不刻意安排包袱作怪,或许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大家才把怀特归于反技术写作的代表人物。至于怀特文体家的称号,这本书更是展现得很淋漓尽致,用诗歌形式写书评,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不可否认的是,怀特果然有几把好刷子,他那随意挥舞、不受约束的后果是给世人留下了一座怀特文字矿藏。 怀特是幸福的,在他的时代,报纸还是主流媒体,读者习惯喝着咖啡,翘着二郎腿,读着怀特的文字,时而被逗得会心一笑,或者哈哈一笑。报纸时代成就了怀特,这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可想象。我们的眼睛已经同鼠标滚轴没有两样,滚动浏览,哪里还有心思欣赏幽默。如果这个世界还有所“进步”的话,那就是在怀特先生的时代,报纸专栏随笔还能为文学大厦偶尔添砖加瓦,而现在喳喳呼呼的专栏作家倒是不少,可他们文字的命运却和报纸一样,第二天便进了造纸厂,粉碎,搅拌,压浆,又是白纸一张,什么也没剩下!看来怀特先生的灵魂还不能散去,至少得附体我们的专栏作家一回! 怀特先生说:“如果你能看着一只鸡蛋无动于衷,那还是离母鸡远些吧。”如果这本书还无法激发你去发现生活毫无逻辑的妙处,那还是老老实实地自个儿埋怨去吧!当然,这个时候,你或许会觉得怀特是否有那么一点自以为是?再或者又有那么一点刻意保持质疑?那么恭喜你,你看懂了怀特先生的障眼法般的把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