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异,情有独钟

    E.B.怀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作为《纽约客》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温暖清丽,又辛辣幽默,自成一格。

    读怀特的文字,可以感到这是一个为人平和又处世淡定的可爱老头。他曾经被人称颂为“美国最受爱戴的作家”。可见,他的文字多么可亲而富有感染力。而他的人格魅力更是与他的文字修养一样山高水长,以至于在当年怀特逝世之时,《纽约时报》发表的讣告中称“如同宪法第一修正案一样,E.B.怀特的原则与风范长存”。

    这本《人各有异》是怀特最著名的散文集。整本集子是怀特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总结。其中的五十余篇作品延续了怀特一贯以来的风格——温润轻盈,却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更常常在不经意间打出诗意的一拳,令淋漓的快感和脉脉温情奇怪的交融在一起,掩卷回味悠长。

    但细品,这些文字在延续怀特风格之外又隐约有些不同。

    这或许得追溯到这本集子的诞生缘由了。一九三八年,怀特正当在《纽约客》杂志事业非常顺遂之际,但受限的写作方式和每周截稿的压力,再加上对所处的城市生活环境的憋闷感,令怀特突然转身,决定跑到缅因州去当一个农民,由春到夏,由秋入冬,亲身操持一个农场。事实证明,怀特去缅因当农民的举动,确然是极好的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尽显了他的才华。从迁居诸事带来的对生活的体悟,到安息日上午参加的礼拜引发的对于成人的宗教课和“无线电广播”的冥想……这本集子就像是一个篮子,尽揽了怀特这五年农场生活的种种花絮和琐事。尽管看起来怀特是在记述自己“世外桃源”的生活,但实则却并没有“不问世事”。相反,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怀为底色始终是怀特作品的底色。所以,农耕诀窍之中,动物饲养之外,都糅合着怀特对于人心世情的思考,甚至是严肃的理念。所以,咸水农场地域范围的问题会让怀特思考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下,作家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家中在乡间就读的三年级学子的生活,促使怀特探究其时的教育状况;一边体味着农场生活的静谧氛围,怀特却一边反观着乡村和城市生活的种种差异,感慨良多;甚至农场生活的诸多细节都浸淫在了怀特对于战争的理解和反思之中……

    这实在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怀特的创作特色,如他常说的,他的衣柜里总有一件蒙田式的披风,但他更多地继承了梭罗的衣钵,怀特与梭罗一样,“无时不刻不在警惕以国家、政府、集体等等名义,对个人自由的剥夺和侵犯”。而对于梭罗的认同和追随,也是促成怀特心甘情愿在事业高峰期转身务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怀特在本书的自序里所提及的:在《纽约客》工作的时候,“作为社评员,社评用语‘我们’让我困惑,这是个模糊字眼儿,意味集体的深刻或机构的共识。我想写得尽可能明白,没有丝毫含混。”而很明显,在《人各有异》中,怀特得以更自由地表述自己更私人化的观点和理念。可以说,他找到了他的主题(就是他自己)。于是比起怀特其他的著述,这本集子的风格少了些既往《纽约客》式的沮丧情绪,显得更明快和直接,语调也更加和缓真诚。而文章主语从“我们”到“我”的转换,更是成就了怀特作为知识分子独立存在的属性。

    而怀特关怀世事的方式更有着其特有的烙印——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情有独钟,并且对其有着惊人的感知力。这在《人各有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无论是春风拂面的感受,还是新式汽车挡泥板的招摇外观,都不曾逃过怀特的眼睛。一如怀特自己所言:“我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而对于农场生活琐事全心的关注甚至爱好,更使得整本集子形成了一种温暖而细致的整体氛围。

    怀特的作品,一向以题材小而著称。细细想来,这些细节琐事看来无关宏旨,却绝不可或缺。不仅是因为它们充满了生活的韵味,更是因为这些日常细节可以让人体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巨细变数。怀特如此热衷于抓住生活中的可触可感,令《人各有异》成为了一本细节丰富而值得慢慢品读的作品——虽没有大事发生,却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我们心甘情愿地跟怀特站在一起,关心他的农场,也关心时政军事。

    人各有异,而怀特情有独钟于他的生活方式与言说模式,令我们也情有独钟于怀特。所以,自一九四二年出版以来,这本小书印行不衰,从未绝版。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