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文革”时期(1966—1976)的上海,恍如隔世;对于从那段历史走过来的外埠人而言,这一“非常”时期的上海,留存在记忆中的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商业、文化的影响及“全国保上海”,中国唯一没有发生“军械性武斗”的地方与上海人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而当今整个图书市场,除了充斥着对“文革”时期“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定格,人们的记忆被破碎了的、撕裂了的政治“片断”所支撑,而淡忘了“文革”时期的整体状态,那就是社会还在运行,人民还在生活——毋宁说日常的衣食住行,悲欢离合,即便是“文革”政治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其社会生活的底部仍有涌动的潜流。上海辞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上、下)一书,凭借“上海1966年—1976年”时空坐标,以“社会生活”为铺展内容,从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详尽地描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市人口状况、红卫兵串联、破四旧、计划生育、婚姻状况、蔬菜生产和供应、粮食供应、水产品供应、群众报刊、毛泽东塑像、深挖洞等各方面的内容和发展情况,为读者提供了一幅这一特定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景画面。力争还原一个真实的上海城市在“非常”时期的百姓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百态。该书以宽泛的视角扫描社会活动的扇面,以锐利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结构的底座;由此从深度和广度激活人们对上海整个“文革”时期日常生活的记忆。
一、立体构筑“文革”时期上海社会生活的全貌
《非常与正常》一书立足于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而在内容构架上又从两个方面拓展延伸。第一,不关涉“文革”政治事件和人物,直接进入和影响家家户户的社会生活,例如破“四旧”、抄家、“大串联”、收集和交换毛主席像章、红卫兵报刊和宣传品、上山下乡、“深挖洞”、“野营拉练”、学工学农学军、偷书与地下学习、“向阳院”、追查谣言、周恩来、朱德、毛泽东逝世时的社会反应等。第二,不直接与“文革”政治运动相关,属于“文革”时期的日常生活(以“衣食住行”为中心),例如人口状况(总人口、总户数、人口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婚姻管理(结婚仪式、结婚和离婚登记等)、计划生育、社会两性关系、职业与收入、物价与票证、服饰演变(崇武的审美到“奇装异服”)、蔬菜生产和供应(种类与价格等)、粮油供应(半两粮票的传说、国营粮店的贪污和浪费)、水产品和猪肉供应(关于肉票的集体记忆的失实)等。两部分内容精彩而丰富。其中第一部分的内容属“线性的联结”,即从“破四旧”开始到“毛泽东逝世时的社会反应”结束,基本顺沿着十年“文革”的路径演进。第二部分的内容属“点状的散布”,即从人口变化、城市管理到衣食住行、物价票证,均在“文革”十年的平面上铺展着。正是这“线性的联结”和“点状的散布”的交错,立体型地展示了“文革”时期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社会行为,小到生活细节),以至从“生活—生存”、“个人—集体”、“家庭—社会”、“社会—角色”、“大众—心理—行为”等诸角度,一方面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本相,留下一部可信的文字记录;二方面揭示导致和构成那个时代生活的内在动因(经济、文化、物质生产和流动、社会风尚和习俗、人际交往和沟通等),力图补充和丰富“文革”研究,使之成为“文革”研究的有机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