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之书让人敬佩
一向被称作“文化沙漠”的香港有没有纯文学?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即使在香港,董启章也不是人人熟知的作家。甘于寂寞和物质匮乏的董启章,在纯文学日益衰弱的香港,不媚俗,不从众。董启章1967年生于香港,1992年从事写作,先后斩获“《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红楼梦奖评审团奖”等头衔。董启章在书中,探索的是社会与城市、自我与精神等问题。
2010年,董启章在内地出版的《体育时期》和《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代表着香港严肃文学的水平,在他的笔下,企图构造一个不一样的香港。《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一本很物化的史诗般的小说,小说中涉及大量物件的发展史,比如:收音机、电报、电话等,展现出人与物共生的历程和图景。小说既为书信,又是剖白,由家世见城事,由城事证国史,家友亲朋所见所感俱在其中,不乏喜泪与悲怆。
作为香港小说家的代表,董启章毫无疑问是一位坚守者,不断抵抗中间路线的诱惑,书写着一个有别于类型片所营造的虚拟的香港。董启章的小说,写出了香港这座城市特有的资本主义历史风貌,恰如其分,匠心独运。
葛亮看上去就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但却被评论界视为“当代最具潜力的年轻小说家”。他的太舅公是陈独秀,祖父葛康俞是著名艺术史家,叔公则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除了显赫的家世背景,生于1978年的葛亮不久前刚以香港作家身份加入了中国作协,而其短篇小说《阿霞》也入围去年鲁迅文学奖评选。
2010年9月出版的《朱雀》,被媒体评价:“是那种属于‘鸿篇巨制’的大作品,寥寥几笔感天动地。”《朱雀》写的是葛亮的“家”南京发生的故事:千禧年之交,苏格兰华裔青年许廷迈回到父亲的家乡南京留学,在秦淮河畔邂逅了神秘女子程囡,由此引生了3个世代的传奇。《朱雀》以故事的形式,企图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追溯感。
葛亮原籍南京,定居香港,而首先在台湾地区崭露头角。其实,他在港台地区成名与内地“80后”作家崛起的时间是同步的。在香港,他已经被视为香港本土文学的一面旗帜。
文化名士之书发人深思
除了小说之外,在2010年大规模进入大陆读者视野的,还有港台文化名家谈论文学、美学与阅读的作品。
现今两岸文艺界,能够贯通于文学、美学、艺术、绘画等领域,并仍有公众影响力的大家屈指可数,台湾名士蒋勋,无疑是其中一位。有人称蒋勋为“台北风流人物”,是台北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黠、自适的“神仙”。
在台湾,蒋勋开办的“红学讲堂”吸引了众多名流,著名影星林青霞每周必从香港乘飞机去台湾聆听该讲座,并表示:“蒋勋是我唯一的偶像,半颗安眠药。”从《孤独六讲》到《生活十讲》,蒋勋写这些书,意在消解现代人的积怨,解放他们于庸碌、机械的生活中日渐封闭或狭隘的内心,认识到冰冷、矛盾的社会体系中依然有美的存在。
2010年,蒋勋在大陆先后出版了《美的曙光》、《蒋勋说红楼梦》等著作。《蒋勋说红楼梦》是蒋勋根据其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人性的、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真正感受到这部伟大的中国文学巨著非凡的魅力。
要说2010年在大陆走红的台湾名士,唐诺算是另一个代表人物。唐诺与夫人朱天心是台湾文坛著名的夫妇之一。唐诺是学历史出身,杂家风格,嗜好通俗化的写作,为普通读者做些导读一类的普及工作。2010年,唐诺的《文字的故事》和《阅读的故事》先后在大陆出版。后者是唐诺以拉美大文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迷宫中的将军》的片段文字打开每一章话题,带出书籍和阅读的本质问题。书里涉及阅读的各个方面,比如阅读的困惑、时间、开始、代价、方式等,试图劝诱人阅读,帮人解决阅读中可能遭遇的难题,旁征博引,并指出现代书写者与出版业面临的种种问题。
在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梁文道,从2009年的时评专栏结集《常识》、个人情感随笔《我执》到后来的文娱评论集《噪音太多》直至阅读心得《读者》,四本书关注了四个领域,贯穿全年,叫好又叫座。梁文道的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能催人深思,给人启示。
以上的港台作家,只是揭开了港台图书风的瓶盖,内里还有很多深藏的东西未被发掘。像张大春、西西这样的资深作家,正式“登陆”内地,还在2010年。因此说,这一阵港台图书风仍是一次“迟来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