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比把小说的故事主线概括一遍的书评更蠢,我不打算把《复活节游行》的故事重复一遍。大概是说两姐妹,姐姐嫁人生子,过上稳定的生活;妹妹独身一人工作,身边的男人来去自由。但不论选择自由与否、独立与否,她们都孤独。
孤独有害于健康,这并非作家的臆想。一项发表在学术期刊《流行病学》的研究表示: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会在伴侣去世之后三年内死亡。另外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孤独给人造成的心脏病风险与肥胖和高血压造成的风险相当,对人造成的死亡风险并不亚于吸烟。
理查德·耶茨在这本小说里写妹妹爱米莉中年失业,整日闷在廉价的公寓中,无法拨完一个电话号码。一次她出门买吃的,食品店的老板对她说:“您知道吗?要是我的顾客都像您,我的日子会开心好多倍。”爱米莉问为什么,店主解释说:“因为您自己动手,东西全是您亲手拿到这儿的。”爱米莉说谢谢。付钱的时候她的手指发抖,这是快一个星期以来,她第一次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而离上一次有人——任何人——跟她说好听的话,已经是更久之前了。
我们为了工作离家生活在都市之中,如果失业,不再与工作上的任何人联系,那么我们会多久听见一次自己的声音?马克·吐温这样描述大都市:“一片壮丽的荒漠——半球形带有尖塔的荒境,陌生人孤独地存在于一百万他的同类之中。”
书中姐姐萨拉结婚25年后,因酗酒死于一场意外,爱米莉无法释然,认为是萨拉的丈夫害死了她,“他残暴、愚蠢,害死了我姐姐——通过25年的残暴、愚蠢和漠不关心害死了她。”婚姻是无益于缓解孤独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流行病学家莉萨·博克曼先后调查了两万名法国的工人和美国大约七千名随机选取的对象,结果表明结了婚也并不意味着不孤独。
尼采曾说:“孤独有七重皮,任何东西都穿透不了它”。但真的是这样吗?在书中,爱米莉无法忍受孤独之时,把家中一个布满灰尘的箱子拖了出来,找出了两封信。一封是侄子结婚时寄来的贺卡,一封是侄子家中得了女儿时寄来的贺卡。爱米莉拿着信,洗净手上的灰,喝了一杯冰冻的啤酒,然后拨通侄子的电话——这时侄子的女儿已经四岁。侄子热情地邀请爱米莉到他家中过周末。
爱米莉心跳加速,答应去侄子家过周末。她洗干净了自己所有的内衣裤,启程的前一天晚上无法入睡。走进汽车站时,她的举止有了某种新的自信,感觉自己是个重要的人,一个对人对她有所期望、有人爱的人。但她仍然紧张不安,侄子出现在车站时,她局促,想着回自己的公寓里,直到侄子告诉她,将来要是有了另外一个女儿会取名爱米莉。爱米莉顿时捂脸大哭,这离他们见面还不到10分钟。
爱可以缓解孤独,如果我们被人需要,同时也需要别人,知道在这个孤独渺寒的星球上,有同类爱着我们,孤独的皮就可以被穿透。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困难,但爱可以超越交流,让我们沉默地靠在一起取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