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才子们再飞一会儿:淳子《上海才子》

  上海的才子,从近代算起,能够上榜的至少有李叔同、丰子恺、徐悲鸿、戴望舒、徐志摩、陈梦家、邵洵美……他们的人生故事,隔着大半个世纪回望,借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怕也是要“像朵云轩信笺上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了吧?

  淳子的新作《上海才子》是一本合集,与另一位女作家宋路霞一人一半,真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样写才子长才子短,让人品出的却是迥异的味道。

  曾以电台谈话节目闻名的淳子,如今看来,最恰当的身份应该是当代最具海派气质的女作家。这几年,她寻找张爱玲,解读张爱玲,够投入够彻底,应了那句“不疯魔不成活”的话。《张爱玲地图》前后三个版本的面世,让她脱离了疑似“小女人散文”的桎梏,展露出了一种艺术历史的才华。淳子的文字,那种聪明、伶俐,“心似比干多一窍”般的通灵,有时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这分明也是一个张爱玲啊。加上她本人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品味嗜好,如果可以归类,活脱脱又是一部“海上传奇”,写张爱玲找淳子找对了人,写上海才子找她,也真是找对了人。 还有比上海才女写上海才子更给力的人选吗?

  那些近代以来的上海才子是不容易写的,那时的才子,又以民国时期的最有范儿。随便拿起一个,都是难以超越的理想标杆。他们或能诗,或善画,或懂收藏,或通今博古,家世背景往往不俗,中国文化底子厚实,又往往有好的西洋文化涵养,人生故事多彩多姿,起伏跌宕。有了他们,海派文化才算是真的有了亮色与底气。然而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就是一个谜,他们的内心更难拿捏揣摩。淳子对此似乎游刃有余。诚如她的儿子对她半真半假的评价:她真应该生活在民国。

  从《上海才子》第一篇《楠木箱子五千年》开始,你就会惊讶于那种“民国女子张爱玲”式的写作范儿。一段文人收藏家刘晦之与百乐门舞女陈曼丽的尘封往事,被不动声色地道出,在心底却让人感觉惊心动魄了。那种描摹状物训练有素又宛自天成的精致与敏感,对错综复杂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细节的梳理把握能力,实在是作文高手才有的。一开始,你好像在喝一杯水,后来不知怎么就变成酒了。

  海派气质说到底,就像张爱玲的写作要感谢上海这座城市一样,淳子的写作,也来自于这座城市和城市文化深深的滋养,读张爱玲,你会觉得张爱玲与这座城市合而为一。读淳子,你一样觉得她已和这座城市水乳交融。那种华丽、摩登、市井、布尔乔亚、与法国沙龙文艺腔的都市女子的混合气质,不知不觉地就流淌在字里行间,学不来,挥不去。

  曾经,为了寻找张爱玲,淳子是“有些痴处”的,几乎寻遍了这座城市与之相关的一切地方和线索。同样,为了掌握上海才子们的第一手材料,她作过同样的努力,要故地寻访,要约见故人,都是用的最“笨”的办法,然而事实证明,最珍贵的部分恰恰就在这里。所以,她笔下的上海才子们,不是从厚厚的积满灰尘的史料上走下来的,而更像是从电影镜头中走来,有颜色,有声音,有气味,有喜怒哀乐……似乎就是有一种魔力,让那些已沉寂在久远年代里的人物时光倒转,风花雪月,瞬间复活,类似王家卫或者陈逸飞式的文艺片。

  最让人赞叹的还是淳子收放自如的语言能力,简约、精炼,好看,耐读,作文如作画,笔笔到位。 她真的是很用心、很用力地写出了她心目中的上海才子。她是贴着灵魂贴着心去写的,所以读着,心都要起震动了。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