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江与蒋介石

    上海辞书出版社最新推出 《细说张静江家族》(宋路霞张南琛著)一书,历数张家人从南浔小镇上的地主家族成为沪上望族的历程,时间横跨近两个世纪七代人,其中张静江、张弁群、张乃骅、张石铭、张芹伯、张叔驯、张葱玉等人,或是民主革命志士,或是名收藏家,或是近现代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弄潮儿,他们的故事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南下北上,张静江数次助蒋脱危机

  张静江虽系病残之身,却是那种一言九鼎、为了哥儿们可以粉身碎骨的硬汉。他不仅倾其所有,资助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还多次在关键时刻帮助危难中的蒋介石。蒋介石一生曾多次面临政治危机,尤其在北伐战争之前,历经坎坷,屡战屡败,在他的盟兄陈其美被袁世凯刺杀后,他更需要一个有钱、有义、有实力的人物做后盾,尤其需要一个在孙中山身边说得上话的上层人物。这时,他选中了同为浙江人的张静江,与之交换兰谱,结为把兄弟。

  蒋介石没有找错人,因为张静江正是那种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的血性义士。有了这样一个盟兄为之铺路,蒋介石才渐渐地羽翼丰满,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关于这一点,现在无论是蒋介石的传记还是张静江的传记,以及国民党大员陈果夫、陈立夫、李石曾、杨恺龄等人所写的文章,均是直言不讳的。

  张静江与蒋介石相识于民国初年,那时正是新旧交替、南北对峙、天下大乱的年头。张静江从法国回到上海,蒋介石也从日本回到了上海,他们相聚在孙中山的旗帜下。那时,张静江早已是孙中山的座上宾,能参加孙中山主持的最高级核心会议了; 而蒋介石还只是刚从日本陆军学校留学回来、在部队当个小头头的基层干部。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由张静江的堂侄张乃骅(张石铭四子)引见的。张乃骅与蒋介石的相识则是缘于张静江的族侄张秉三的介绍。因为张秉三与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是同学,更重要的是因为蒋介石的父亲原本是张秉三家在奉化的盐栈的经理,相互之间早就认识。张乃骅时有“四太子”之称,花钱如流水,在十里洋场名气很大,朋友不知有多少,与蒋介石认识后,觉得他是个有抱负的新派青年,就把他介绍给从海外回来的叔叔张静江。后来张静江又把蒋介石介绍给了孙中山。

  他们那个时期的活动,都被张秉三记入了日记。据张秉三的好友、常熟人曹大铁撰文说,张秉三的日记中有大量关于张乃骅与蒋介石交往的记载。可惜这些日记原先都堆在张秉三家(康定路三星坊5号)的阁楼上,数十年没有人动过,“文革”一来,全被一把火烧掉了。

  蒋介石真正对张静江有“感觉”,大概是在“二次革命”中,蒋介石再次被追杀的时候。

  这期间,孙中山命陈其美在上海举兵反袁,蒋介石在陈其美手下担任重要职务。他们发表独立宣言,通电全国,并且把进攻的重点再次放在了江南制造局,因为袁世凯的心腹、海军中将、淞沪镇守使郑汝成率领的北洋精锐团,就驻扎在那里。

  双方力量悬殊,终于导致讨袁军损失惨重,一个星期后支持不住了,只好潜入地下。郑汝成四处贴出告示,悬赏两千大洋,捉拿要犯蒋介石。如此风声鹤唳,蒋介石只好躲到奉化乡下,而乡下也接到了通缉令,他只好逃往日本。

  第二年初夏,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回到上海,准备在上海再次发动讨袁的军事行动。这次蒋介石制定了一个夺取上海的作战计划,计划分三路进攻,他自己任第一路司令长官。

  但是还没有等他们开始动手,就被淞沪镇守使郑汝成侦悉了。巡警夜半袭击了他的司令部,搜去了枪械、子弹、旗帜和文件,多名革命党人被捕,其中四人殉难。袁世凯遂以大总统的名义向各省发布通缉令,蒋介石再次成为通缉犯。

  这一次他没往乡下跑,而是躲到了张静江家里,昼伏夜出,张静江出面保护了他。因为张静江是民国元老,社会地位很高,郑汝成的部下是不便直接闯入其家抓人的。

  但是事隔不久,革命党内部出了叛徒,叛徒竟是当年鉴湖女侠秋瑾的战友、辛亥革命时与蒋介石一起攻打杭州城的王金发。王金发被人收买,投靠了袁世凯,他指挥便衣队,夜间把张静江的住所包围了,只等蒋介石一出门,正好逮住。也算蒋介石命大,那天他碰巧在王金发等到来之前已先出门了,到一个朋友家里联络事情。当他回张静江家的时候,远远地发现情况不对,有很多不认识的人在张家周围转悠,凭职业军人的警觉,他知道大事不好,转身就走,于是逃回了家乡奉化。这期间,多亏了张静江对他的有效保护。如果没有张静江的保护,蒋介石命都没有了。

  1926年,蒋介石的政治生涯又出现重大危机。那时孙中山已经逝世,国民党内部帮派林立、四分五裂,反蒋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汪精卫和胡汉民,与之成了死对头,这时他在党内能够借重的力量只有他的盟兄张静江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