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部分时间里,上海一市三治,存在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三个统治机构,制度各异,事权不一。租界与华界之间、租界与租界之间,存在明显的制度缝隙与权力薄弱地带,两租界又受治外法权保护,通常在中国战乱时期保持中立,别处硝烟弥漫,狼奔豕突,这里波恬风静,阊阎不惊。于是,这里的市政、经济、社会、文化便与别处大不一样,呈现三多,即有钱人多、有才人多、有闲人多。清末已有人道及这一现象,到民国则愈演愈烈。一些曾在上海任职或创业的达官贵人、财阀巨富,拖家带口移居这里,购地置房,投资实业,如李鸿章的子孙、曾国藩的女婿、盛宣怀的家族,这很自然。一些在别处为官经商、本来与上海没有太多关联的人,也来这里安家落户,就比较特别。比如,岑春煊原在两广、四川、山西等处为官,民国以后息隐于上海。严复在天津等地为官,但将家小安顿于上海。郑孝胥还在北京、汉口等地为官时,已捷足先登,移家至上海。陈三立、陈夔龙等人本来与上海没有多少关系,民国初年也移居这里。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党国要员,在上海安家置业,如白崇禧、何应钦、孔祥熙、孙科等,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话说回来,说特别也不特别,动乱时代,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何况上海交通便捷,供应丰富,文化繁荣! 钱、才、闲,这三多积聚在一起,就会产生文化发酵效应,生产出很多超群绝伦的精品,造就出许多出类拔萃的奇才,衍生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豪门联姻、商艺联袂、绑票勒索,编书出书、编戏演戏、写字绘画,收藏古董、收藏字画、收藏邮票,以及司空见惯的名人轶事,都是这些故事的关键词。这些故事从来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媚俗小报的卖点、电视连续剧的上选题材,当然,也是历史研究的对象。对于城市来说,这些故事是园囿里的小花,星星点点、红黄橙蓝,也是雨后的彩虹,在不经意间出现,又在不经意间消退。 本书作者宋路霞与淳子,是多年来对上海掌故情有独钟的学者,是作品丰富、影响广远的作家,都是善于采撷小花、捕捉彩虹的人。什么名门望族、豪门闺秀、李鸿章的孙子、盛宣怀的儿子、张爱玲的故居、刘承干的书、张静江的钱,什么大饭店、老洋房、名马路、小弄堂,她们都写过。这次联手推出的《上海才子》,是她们挖掘、研究上海掌故的新作。 本书所述,有一些是前人虽有所述而现在又有新鲜内容的,如落拓不羁的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文坛伯乐郑振铎、“洋场恶少”施蛰存以及戴望舒的情爱历程、丰子恺的吃蟹趣闻。除此之外,更多的则是此前甚少人述或所述甚少的,诸如李叔同的生活片断、徐森玉抢救文物历险、张伯驹绑架案内幕、邮票大王周今觉、书画鉴定大师张葱玉、收藏龟甲骨片的刘晦之、刘海粟珍藏的字画、闻捷与戴厚英的风雨情缘、孙道临的台前幕后生活、陈梦家的自缢、邱岳峰的仰药……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书中资料或得于文书档案,或来自口述访谈,均有根据,叙事状人,跌宕起伏,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文字灵动而充满感情。循着作者的笔触,你会不知不觉地被引入那波谲云诡的历史情境之中。你会为袁克文那异乎寻常的身世与穷愁潦倒的结局而叹息。“天涯漂泊,故国荒凉,有酒且高歌,谁怜旧日王孙新亭涕泪!芳草凄迷,斜阳暗淡,逢春复伤逝,忍对无边风月如此江山。”张伯驹为袁克文所写挽联更会让你顿生王谢堂前燕之慨,低徊久之。当你看到徐森玉为了保护国宝而颠沛流离,车翻腿折,甚至不惜以亲生儿子作为抵押,而这样的民族脊梁,竟然在“文革”中被斗致死,你先会肃然起敬,致意再三,继而会掩卷三叹,咒其何世!通过那些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惊心动魄或哀怨凄恻的故事,你能看到世态炎凉,也能看到人间真情。 所谓才子,就是广义的知识分子。照搬萨义德的话,近代史上的主要革命运动,知识分子无役不与;主要的反革命运动,知识分子也无役不与。知识分子是运动的父母,是运动的子女,在中国,更是运动的对象。书中许多故事,都是运动激起的浪花。通过那浪花,你能洞见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态一斑,看到去今不远的森罗万象。书中写道:“旧世界死了,革命成功了,天空依然有阴霾。”确然,历史是现实的先生。只要现实在延续,历史书就会有广阔的市场。 关于上海历史的书出了不知凡几,近年围绕世博会的举行又出了一大批,谓之满坑满谷绝不为过。然而询之出版界中人,均称销路不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挖的资料、生动的文笔、隐含的哲理,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是为序。
熊月之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