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长声

    对于日本,我们一直有很多看不清和道不明。而障目的叶子,则从来不止一片。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可悲的是有些人渐渐成了盗版。”其实日本也曾被部分人认为是中国的“盗版”,觉得它学习古代中国的“形”而去其“神”,且不可避免的画葫芦不像反成瓢。但无论日本是否COPY了中国,它都没有走向“可悲”,而是回溯到了原创。 
    在谈到日本问题时过重的主观色彩,让我们开始呼唤理性。越来越多的日本原著被引进;研究日本政治、军事、文化的书籍也日渐增多;书店里出现了日本相关的图书专柜;近期也有名为《知日》的杂志创刊。 
    当我们厌烦了“哈日”和“仇日”,转而寻求新的理性态度来面度日本,“知日”开始被频繁提及。李长声就是“知日”派学者的代表之一。他不谈“不断变化”的经济,也不谈“走马灯”一样的政治,在他心里,文化才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选择离不开他后天的境遇,同时也是性格使然。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森林里,但谁也无法遍览森林中的每一个树,更摸不清森林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李长声的选择是——针对树木做评价,而不对森林妄下判断。用喜欢和仇恨把身边的事物分成截然相反的两端,在他那里显然不适用。而这种思考方式,也会给我们认识日本,进而认识世界作出一定得启发。 
    问=侯思铭 莫斯惠 答=李长声
    问:您一直不用名片,是不愿意用吗? 
    答:我没什么名头,不知道写什么。我想用,但我没什么可写的,只能写个名字。我原来写过一个名片,写三无,无职业,无所属,无外号。 
    问:那是用日语写的? 
    答:这个用日语和中文(写法)都一样的。无所属有点日文化,中国说的应该是无党派。 
    问:您那个名片发了多长时间? 
    答:好几年前的事。后来没发多少就算了,这简直是太开玩笑了。 
    问:日本人很讲究细节。 
    答:对,所以日本人是神,神不是住在细节里吗?! 
    问:在日本,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多吗? 
    答:很多文化都会溯源到中国文化,所谓的日本文化也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当你去看别人的文化,不能老去追究中国文化,而要看到它自己变化的东西。 
    问:之前国内发生过一起烧汉服事件,起因是一群学生把一个女孩身上的汉服当作了和服,于是让她脱下烧掉,您怎么看? 
    答:和服也是由中国的汉服改造而成的。当然它被改得很严重了,很多东西传到别国,一没学到家,二再加上改造,因此肯定要变样,其实变样就是走样。 
    问:您的意思是,日本的很多东西都是学中国,却模仿走样的? 
    答:对,就像日本人相扑,相扑最早中国以前也有,而且中国过去有女相扑,但现在他们变成这么肥大,那就是走样了。 
    问:那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日本的文化最早都是中国来的,但是一旦变成本国文化之后,他们就不会老想着是中国的。传得久了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了。比如,他们读孔子的《论语》,不会想这是中国的,而只是把它当成是古典。他们虽然也写的是中国古典,但脑子里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国的概念,而是把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割裂开来的。 
    问: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话题关注吗? 
    答:政治上有事了才比较关注,平时报道中国的则很少。最近由于中国的发展,关注也多了些。 
    问:日本是否如我们想象的,在提防中国? 
    答:会有,中国对日本也会。但不是国家去宣传什么,因为日本政府不能挟制教育,虽然可以审查教科书,但不可以写教科书。不能说“你去教育中国威胁论”,这些都是某些政客某些政党提出来的,国家不可以管你去教什么。 
    问:他们在舆论上自由吗? 
    答:比较自由。但是日本媒体很厉害,有点尾大不掉的感觉。老百姓的舆论主要被媒体主导,媒体说就是政党说,报纸反对谁,老百姓立刻就讨厌那个人了。日本一直都是媒体左右政治。 
    问: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报业发达? 
    答:日本报业是很发达,但是这里面有水分。日本报纸发行量大是因为里面都是广告,订报送的东西也很多,所以相当于不花钱。 
    问:您研究日本文化那么长时间,认为日本文化的根在哪里呢? 
    答:日本文化的根有两个,人们常说日本文化有双重性,也是如此。 
    一个根是他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就是原始文化。另一个就是中国文化。日本特别喜欢三国,中国三国六朝汉魏的诗歌已经非常好了,而日本还是原始社会。三国志里有一篇写的是关于日本的事,日本整个历史就到那,所以他们对三国特别感兴趣,这是个历史原因。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