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经济危机中发现出版商机——年度经济类图书搜寻 受金融风暴影响,以前只有财经专业人士才青睐的经济类图书,现在受到了普通读者的欢迎,一些适时推出的针对经济知识较少人群的普及版经济类图书,将一批经济学家推到读者面前,并凭借他们的明星效应赢得市场,有人命名这个领域的出版热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一个个财经事件的热点,也给了财经类图书以丰富的选题。2010年的财经图书阅读,务实的氛围可以说更加浓厚。 亲历者的反思 与2009年相关图书的专家预测与解读不同,2010年出版的图书逐渐将金融危机中一些大人物的认识揭开面纱。他们在危机中作出什么决策,对危机的影响如何?读者可以从这些图书中找到答案。 《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作为金融危机的亲历者和决策者,他以自己的坦诚和勇气,在回忆录中记下了金融危机期间,那一个个难忘的日夜,这比相关专家的分析、解释有价值得多。 《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一书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是仍然阻挡不住读者购买它的热情。读者认为阅读这些危机的亲历者甚至操纵者的陈述,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这场比上个世纪30年代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是怎样被一步步推波助澜的。 国内金融业者的思索 以上著作的作者都是国外的大腕,而中国本土也不乏思考者。一直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第一线从事金融政策研究的巴曙松有先后在香港和内地金融机构工作的经历,凭借多年的金融实践,他审视并展望了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的未来。《中国金融大未来》一书的三大论题分别是:中国的机遇在哪里?如何进行中国金融转型?中国金融的未来所在?对于这场历史罕见的全球危机,中国的问题不是如何把危机转化为生机,而应该是利用危机如何做到领先。这大概是《中国金融大未来》带来的有益思考。 《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是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经济学家谢国忠过去几年文章的集结。书中剖析了中国房市泡沫、股市低迷、物价飞涨、热钱涌入、出口疲软、内需不足之间的内在逻辑,所谈问题,无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通胀下的策略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向经济体注入了巨大的流动性,货币超发给经济埋下了通胀的隐患。纵观2010年国内财经领域,“炒”风乍现,调控加压,“涨”声响起,在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中显示,11月的CPI增长已经达到历史高位的5.1%,通胀成为我国政府需要治理的大问题。 所谓通胀经济,不是一般的通货膨胀或通货收缩,而是以通胀来维持经济的制度安排。作为普通人,不能影响和决定经济政策,只能努力加深对经济的理解,掌握通胀经济学的思维,运用通胀经济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资产。《穷人通胀,富人通缩——讲讲百姓看不懂的经济问题》是中国房地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中国地产三剑客”之一牛刀的首部财经力作,书中全面解析房价泡沫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关系,对即将发生的第四次通货膨胀进行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前瞻性的财富分析和建议。 郎咸平在财经界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在当当网11月份经济类图书的排行榜上,郎咸平所著的图书独占四席,分别是《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以及《财经郎眼04:经济泡沫下的生存》。从图书名称中,我们便可以发现,这几本图书是围绕着百姓的生活来谈中国的经济问题。 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中,郎咸平谈工资差距拉大,医改、教改和房改,中国企业经营之难,每个都是老百姓都关心的话题。《经济泡沫下的生存》讨论的内容也是当前的时事、经济热点,或者是涉及一般大众的经济、社会问题。包括A股和创业板的现状;提振消费与中国制造的问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次贷危机及民间融资和中国足球以及迪斯尼落户上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