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文景艺文季:巫鸿顾铮谈镜头下中国城市

  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嘉源海艺术中心共同主办、北京世纪文景承办的品牌文化论坛“阅读未来:回声——2013文景艺文季”近日开幕。首场活动,美术史家巫鸿与摄影理论家顾铮带来主题对谈“镜头下的中国城市”。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下的上海南站,一个中国孤儿的哭泣震动了整个世界。从那时起,镜头下的中国城市和中国人就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用镜头理解中国城市——历史变革中的中国城市,文明与愚昧并进的中国城市——这里有建筑理念的实验场,这里有好大喜功的美妙仙境,这里有荒谬怪诞的艺术反省。从不可知到可知,时间在镜头下凝固,历史在瞬间定格。
  作为美术史家的巫鸿老师首先对发问,“作为一个美术史家,我为什么喜欢摄影?”巫鸿讲到,“摄影在西方的整个知识建构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为这种图像区别于绘画,是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摄影把人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许多本被忽视的东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摄影家是对社会的变化最敏感的。中国几千年没有人画废墟,但摄影传入以后,中国人开始画了。是摄影改变了人类的眼睛,人们通过摄影进入艺术。”
  顾铮老师以上海为例,向读者展示了多幅照片,进行城市摄影的讲解,“从历史视野中来看,上海作为中国近时代的国际都市,它能够为摄影,尤其是以都市为主体的摄影,提供一种非常丰富的视觉刺激和想像,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从民国时代起有不少摄影家逐渐对都市这个题材产生兴趣。四九年之后的一段时期,从某种意义上作为主体的有意义的对城市的通过影像方式的探索也许是被压抑了,这在改革开放之后,又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 巫鸿老师评价这批照片“很有意思的是,它们都是上海摄影家镜头下的上海,摄影者的主体性赋予了照片背后的意义。”
  美术史家巫鸿在国内出版了《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等多部作品,其新作《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也将在九月出版。
  “2013文景艺文季”以“回声”为主题。到场的11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导演,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当代中国,观看、触摸、透视,以各自的洞见带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碰撞,以期带领读者对历史、现实和艺术有所思考,有所共鸣,有所回应。“回声(Echo)”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也与14号在国内首发的全球畅销书《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相呼应。
  在14、15日,2013文景艺文季还将展开三场论坛、一场沙龙,从不同论题解读他们阅读未来的方式:“骂观众”、“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文字中的故乡与异乡”。从《骂观众》到《我爱XXX》,奥地利戏剧大师彼得·汉德克和他影响下的中国先锋戏剧,将如何挑战观众的阅读、视觉与聆听?迈克尔·苏立文,这位97岁高龄、20世纪美术领域的马可·波罗,如何以他者之眼同情之笔,演绎中国艺术一个多世纪的美丽与哀愁?而两位本土的中年作家,经历不同的生活,异样的世界。你会在他们的文字中,看到父辈的苦难、故乡的土地、过去的味道。记忆中的故乡,比整个世界还要大。在十周年《追风筝的人》十周年纪念暨《群山回唱》首发式,胡赛尼也将隔空与中国读者对话。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