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年度值得记取的好书

    书写不要失去与这块记忆的联系
    
    多年以来坚持“自由第一性”的写作态度,林贤治以批判的笔触和启蒙的态度深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深处。2010年,其主编的《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以知识分子的勇气直面残酷的历史、对抗集体的沉默与健忘。
    
    《烙印》一书,呈现的是所谓黑五类子女的个人记忆,在这些记忆中,我们可以读到不少熟悉的名字:章乃器、胡风、路翎、陈企霞……在讲述者中,也有我们熟悉的学者、作家:章立凡、赵园、孙郁、刘烨园……更值得注意的,或许是那些普通人的讲述。尤其是最后一组文字,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成文,除少数文字经润色而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外,一般皆质朴而无所修饰,不以抒情和议论见长,仅用简单的口语,叙述个人与家族的悲剧命运,深沉的痛苦和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这是整个民族的普遍而久远的烙印。半年内,《烙印》加印一次,对一本主题如此沉重的书,也算是一个“意外”。

    异想天开的“奇幻之旅”
    
    本书的主人公如下:
    
    约翰·列侬、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吉姆·莫里森、詹尼斯·乔普林、邓丽君、小野洋子、刘文正、侯德健、罗大佑、雷金、崔健、张蔷,以及王菲。
    
    把自己听音乐时的偶像串在一起,编个异想天开的故事,然后作为一部小说出版,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个让人跃跃欲试却又困难重重的主意。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在他人生的第一部小说中,不但把这故事给说圆了,还说得津津有味,他将一众不相干人等安排进同一个时空,让他们相遇相识相依偎,干革命、开公司、谈恋爱,罗大佑、周杰伦轮番出马……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故事,是所有曾经年轻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为理想他们曾无所畏惧也曾彷徨失措,他们共同经历过生死,情义比什么都更重要,总有人甘愿为对方付出一切。在风平浪静之后,总会迎来神清气爽的一刻。

    屏风——一种“看的方式”
    
    巫鸿这本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利用《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证讲解了手卷观看方式,以及现代中国因为这种观看方式的消失造成的理解丧失。现在,大家多在美术馆看中国绘画,画卷被完全展开,或者在画册中观看中国绘画,画卷往往被分隔成几个局部。这种西方现代观看方式造成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不理解,而巫鸿正式反向从手卷的观看方式为起点,寻找这种私人的,一对一交流的,甚至带有邀约同游的心理按时,依序时间的流逝,观看者的目光随着逐步展开的画卷。
    
    作者在该书精彩地将“屏风”的价值进行令人拍案的升华解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屏风上绘制的“像”构成了使用者的内心的符号。也就是说屏风不仅构成了我们所处空间的文化属性,让使用者有了视觉性的表达,同时,屏风的视觉图像还成为使用者的镜像。总之,屏风构成了一种“看的方式”。
    
    而正是“看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一种文化道统。

    原研哉的过人之处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对很多中国设计师影响颇深,这位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最为人熟悉的是无印良品(MUJI)的形象指导工作。原妍哉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化的设计是不合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变成世界品牌。作为一个有悠久设计历史的国家,我们并不热衷于成为全球化的一分子,过分单纯化的普及是我们必须努力避免的。”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著作近年也在中国频频问世,《为什么设计》是他和旅欧日裔工业设计师阿部雅世的对话集。两位作者一居东京一居柏林,他们的精采对谈录,融合彼此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观察,在“如何理解设计”、“设计的语言与沟通”、“设计的潮流”、“设计与生活”四个大主轴之下,深入探讨设计的根本,以及种种与设计相关的有趣议题。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