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的长短绝对不是评价一部作品的因素。纵然你知道《伪币制造者》是安德烈·纪德一生中写过篇幅最长的小说,同时你还知道纪德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你也别太把篇幅当一回事。要知道海明威最广为人知的小说是《老人与海》,马尔克斯最优秀的小说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当然在阅读一个重要作家时,他最长篇幅的小说又是这个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环节。在你读完《地粮》、《梵蒂冈地窖》、《窄门》之后,静下心来再去看看《伪币制造者》,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纪德的文章不好读,但《伪币制造者》算是他作品中情节性比较强,理解也比较简单的一部了。纵观整部小说,给我最直观地影响大概就是——各种婚外恋、忘年恋、同性恋穿插在整个故事之中,如果情节能够再唯美一点,那么纪德绝对可以成为一个耽美文学的大师。
我觉得故事的进程是由三个非正常恋情决定的。第一是裴尔纳发现自己是私生子开始了整部故事;第二是文桑勾引莎拉推动了整个情节的发展;第三是老钢琴教师女儿的私生子波利自杀完结整个故事。全文的叙述除了作者第三人称的叙述外,还穿插了爱德华的日记作为主要叙述部分。
当然爱德华除了自己的日记之外,本身就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爱德华的介入,我可能会把裴纳尔与俄理维的关系看作是贾宝玉和秦钟那样的关系。可由于爱德华,小说中产生了一个由三个男人组成的三角恋。核心人物的三角恋关系,以及周边人物或是亲戚或是熟人或有孽缘的各种关系,最终形成了《伪币制造者》极端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纪德可能试图在这个有限的篇幅内既能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又能浓缩整个社会的复杂性。小说中提出了很多至今还在社会上广受争议的问题——同性恋、婚外情、私生子等等,而除了感情上的问题,小说的情节还着力反映了年轻人刚步入社会的迷惘、年轻人对于自身认知的模糊。书中充满了谎言、自大、虚伪等社会上不道德的现象,而这些元素或多或少地在书中所有人的身上表现出来。有的人会思考会反省,有的人就此沉沦。如果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由于感情而引发的私人悲剧,那《伪币制造者》就是由虚伪引发的社会悲剧。
纪德还在作品中采用了一个写小说常用的小技巧:小说本身的名字和小说人物在创作的作品名称一样。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突出小说的名字,而且还能在小说中通过人物来进行解释,起到一种反复的作用。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书中除了在一开头隐约提到一点伪币的事,还没具体点出来,在瑞士有一个关于伪币的小插曲,在文末也有稍微多一点的使用伪币的内容,其实本身与伪币有关的内容虽然贯穿全文,可数量着实不多,如果不看书名我们甚至会把那些情节忽略不计。
试想我们不理会这些情节,这本书完全可以叫做:《裴纳尔、俄理维、爱德华不得不说的二三事》、《侄子与情人》;也可以叫做《少年裴纳尔、俄理维、波利的烦恼》等等。但“伪币”这个情节虽然不重要,可是却是全书的核心寓意,也是作者最想要表现的东西。因此解决这部小说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弄清楚“伪币”的寓意。
在书中,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痛斥了惯常制造没有意义东西的文学家,但作者真正的矛头其实是面对社会上一切虚假、丑恶的事物,而“伪币”大约是这一切的隐喻。纪德让小说中人物自身的迷惘、摸索以及一些悲剧性的事件来点醒读者。以上大约是我从小说中读到的稍微深层次一点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有一段裴纳尔和天使在一起的情节,这是小说中唯一的超现实情节,我觉得作者大约是用这种特殊的形式讲解了裴纳尔矛盾的心态和他天人交战的过程。最后他还做出了一个并不能让人太满意的答案。
总的来说,本书把复杂的故事和社会关系浓缩到这不到四百页的内容之中,集中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的迷惘、对于家庭的叛逆、对于感情的混乱,而人际关系、两性关系、伦理关系甚至是文学艺术等等都被列入了小说的讨论范畴,可以说《伪币制造者》是一本容量极大的书。
虽然书的最后还是发生了比较惨烈的死亡,但是俄理维认清了过往、裴纳尔回到了家庭、爱德华也就能如释重负、乔治最终也走上了正途等等。因此我们可以把小说的结尾看作是,即便有一点牺牲,人类还是会完成自我救赎。所以说有的时候绕远路并不是没有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