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激越的精神 深邃的思想

    纪德是法国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在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曾掀起“纪德热”,从张若名到卞之琳再到盛澄华,他们几乎是争先恐后地对纪德的作品进行翻译、研究。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位法国经典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四部重要作品,这是国内首次以单行本形式成系列推出纪德作品。

    让-保罗·萨特这样评价纪德:

    “他为我们活过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纪德是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近三十年的法国思想,不管它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它另以马克思、黑格尔或克尔凯郭尔为坐标,它也应该参照纪德来定位。”

    纪德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萨特、加缪等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曾将纪德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在中国,他的思想回声也从未消失过。在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曾掀起“纪德热”,从张若名到卞之琳再到盛澄华,他们几乎是争先恐后地对纪德的作品进行翻译、研究。而上世纪80年代一部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的小说《无主题变奏》中,主人公——一个不求上进、拒绝社会现实、对任何事情都心不在焉的迷惘青年,却总是在读《伪币制造者》。而《伪币制造者》正是纪德的代表作之一。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位法国经典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四部重要作品《地粮》、《伪币制造者》、《窄门》、《梵蒂冈地窖》。这是国内首次以单行本形式成系列推出纪德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译本为著名翻译家盛澄华和桂裕芳的名译作品。尤其是盛澄华的译本《地粮》,不仅具有难以超越的权威性,而且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几乎从未再版,早已属于稀缺珍本。

    最复杂、最令人费解的作家

    安德烈·纪德(1869~1951)出生于巴黎,189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开始了写作生涯。1909年他参与创办著名的《新法兰西评论》,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名家辈出,如普鲁斯特、克洛代尔、瓦雷里以至莫里亚克、罗曼、杜阿梅尔、圣泰克絮佩里等人,无一不是该杂志的中坚分子或撰稿人。1947年纪德以代表作《田园交响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写道:“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作为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纪德广泛关注宗教、爱情、家庭、性、政治等各类问题,热烈歌吟解放与自由,以赤诚之心去担当人性中的最大可能。他是时代的见证人,更是时代的创造者。同时,纪德也称得上20世纪最复杂、最具争议、最令人费解的作家之一。他的“纵情”、他的“颠覆”,曾一度使他“声名狼藉”;但另一方面,他内心中同样真挚的是一种对于“神圣生活”的需要的肯定。他对同性恋的辩护、在道德伦理上的特别主张至今仍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纪德作品中饱含着的对生命的激情以及对于“自由”等命题的深邃思考,定能够引起那些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对人生困惑有初步的体会的年轻读者的强烈共鸣,这也正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一系列作品的原因。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曾说,纪德和一个中国人说话就像这个回头的浪子在和弟弟恳切畅谈,劝告他要从心底汲取自身的能源,找回热忱。而这便也能够解释,在上世纪40年代,叶灵凤、卞之琳、盛澄华等人为什么如此倾力推荐、介绍纪德及其作品。

    纪德艺术与思想的内核

    “如果说卞之琳对纪德的译介与接受具有某种互动特色,那么盛澄华同纪德的精神交流和他对纪德的研究则为中国学者选择纪德、理解纪德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钧说,“从1934年在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开始接触纪德起,盛澄华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潜心于与纪德的精神交流之中:潜心读纪德,译纪德,悉心领悟纪德的思想艺术精髓,全面研究纪德。”

    盛澄华是国内最早研究纪德的权威专家,他留学法国时与纪德有很深的交往。盛澄华不仅多次当面向纪德请教,还有不少通信往来。

    “在对纪德长达十余年的研读、翻译和思考中,盛澄华写下了一系列文章。在纪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盛澄华将他主要的研究心得汇集成书,取名《纪德研究》。”许钧说,“对‘不安定中的安定’和‘矛盾中的平衡’的追求,构成了纪德思想与艺术内核的独特因素。在对立中寻找平衡,也正由此得到发展。面对‘艺术的真理’和‘生活的真理’这两种互不相让的真理,纪德所追求的是‘协调与平衡’。‘多变’与‘一贯’,不安定与执著,矛盾与平衡,在盛澄华看来,正是这种种丰富而深刻的对立性和纪德对其深刻的把握,构成了纪德艺术与思想的内核。”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