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邻国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演进的漫长过程中,印度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历经数千载而不衰,而且在现代条件下更显得璀璨妖娆,《薄伽梵歌》、《爱经》、泰姬陵、瑜伽、咖喱等都已成为印度的代名词和赖以自豪的“国家品牌”。如今,印度人还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着优秀的当代文化,例如正在迅猛发展的软件产业、蜚声全球的印度电影。所有这些,都在极大地提升着印度人的文化自信。时至今日,全球化大潮几乎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印度人对他们自己的民族服装仍然十分爱戴。在很多国际场合,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身着典型民族服装的印度人。这不仅是他们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他们对民族精神自信的表现。
打响文化自信保卫战
值得欣慰的是,“文化自信”的保卫战正在悄悄地打响。如中国电影越来越注重从国人熟知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无论是已经取得票房佳绩的《赤壁》、《梅兰芳》,还是即将上映或正在拍摄的《孔子》、《麦田》、《花木兰》,都可作为一个积极的信号:“文化自信”保卫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毫无疑问,“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作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有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
70多年前,鲁迅撰文发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这个问题依然盘桓在我们的心头。要树立文化自信,必须依靠一定的文化张力。文化张力是来自历史源头之力,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在采取种种措施强化民族文化张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文化内涵本身。中国文化正逐步融入世界文明,仁义、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逐渐成为世界文明中的核心。
“文化自信”的结果是带来了文化复兴,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逆势增长,这预示着以文化自信作为支撑的中国文化产业将大有可为。
值得庆幸的是,“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中也得以传承,笔者有一位邻家的女孩在加拿大留学,正值我们国庆六十周年时,女孩找到班主任,认为作为国际学校,应有义务为外国学生的国家大庆举行庆祝仪式,老师认可了她的观点,但要求她自己组织操办此事,于是该女孩召集了该校的一百多名中国学生,自制了国旗,举行了一场热闹的聚会,把她们会唱的中国民歌轮流唱了几遍,大大地弘扬了一把中国的文化,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相信费孝通先生如果在九泉有灵的话,一定会深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