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2005定格

    2005的日历几将翻尽,回首时光荏苒,多少曾经或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人与事将被永远留存在这一年。那些广为人知的名字,延续着民族的魂魄,成为人们永将记取的历史断章……

    1.  巴金

    生命的开花10月17日19点10分上海 

    享年101岁 

    2005年12月25日,巴金与其爱妻萧珊的骨灰,伴随着其生前最喜爱的红玫瑰的花瓣共赴东海。“我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这对我是莫大的幸福”,巴金把这称为“生命的开花”。这位善良的世纪老人,把心交给了读者,把掌纹留在了他倡议兴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门前,把丝缕魂魄铸入了“激流”、《寒夜》、《随想录》等现代文学名篇。在此之后,他终于了无牵挂地与毕生最爱相拥而去,“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曾经说过:“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们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他又说,他写作一不是为了谋生,二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从年轻时候开始,巴金就“胸怀块垒”——他常常感觉“不吐不快”,“被压抑得不行”,直到他找到了写作这个“出气筒”。在从不停息的写作之后,在《随想录》之后,年逾百岁的巴金可曾“释怀”? 

    2.  费孝通

    江村岁月,乡土中国4月24日22时38分北京 

    享年95岁 

    一生“志在富民”的费孝通,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社会学者,他于1933年获得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后,始终身体力行地进行“乡土调查”。 

    1936年费孝通曾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即“江村”)养伤,作实地调查。当年,他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中文名为《江村经济》,被其导师、社会学大师马 

    林诺夫斯基誉为社会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也被后学称为“中国社会学派”的开山之作。1957年5月他重访江村,1981年10月三访江村。对这个小村庄的考察,成就了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现状的三段解剖。费老晚年复出后研究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向非农业转移,以及农民如何致富等社会问题,无不体现着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走独特道路的基本理念。 

    《乡土中国》是费老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是中国社会学的启蒙读物。后来费老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世界各民族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建设一个“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的设想,便是他自《乡土中国》开始一贯持有的学术思想的延续。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中国社会学被禁止27年后,于1979年重建中国社会学,他因此而被称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3.  启功

    毕生爱好皆成大家6月30日2点25分北京 

    享年93岁 

    尽管启功一再声明自己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其业余爱好,但事实上,他在业界享有“书界泰斗、诗画双绝”的美誉。 

    生性幽默的启功,曾在66岁时为自己写下《自撰墓志铭》,其中有“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的笑谈之语。 

    作为国内成名较早的书画家,启功在集中国当代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和文物鉴定家等多种称号于一身的同时,还担任了西泠印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数种职务,能花在书画创作上的精力并不多。其一生书法作品虽然不少,但多为他人慕名所求而作,藏家都视如拱璧,流通在市面上的作品很少。而启功的绘画生涯,因其在“反右”运动中,曾在画院被打成右派而封笔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能遗留下来作品更是弥足珍贵。 

    启功去世后,拍卖界行家一致认定,其作品市场潜力巨大。在中国嘉德今年5月的春拍中,启功两幅作品《临〈争座位帖〉》(手卷)和《仿古山水》(四屏)分别拍出了83.6万和74.8万元。专家认定,其书法遗作的价格将在一两年内翻番。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